旨在为民 重在办事 成于务实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王安顺
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系统提出为民办实事10大重点工作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5大工作机制,推动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创造了新鲜经验,完善了治理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由省、市向县、乡拓展,由基本公共服务向全域拓展。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居各省区首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民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浙江省创造了“人民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建设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以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财政支出结构等,都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构建长效化、制度化的民生工作体系,制度创新成果务实管用。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时就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他民生工作机制,如“村情通”服务管理体系、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等,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是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浙江走向全国。
这些成果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根植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在行动上,为国家民生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依靠人民。浙江省在为民办实事中创造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和创新成果,都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生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部分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下行及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会对部分地区和产业带来压力,还会导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进而影响政府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率提升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居民的民生诉求还在进一步增加,对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浙江的经验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工作部署上,把保障民生融入各个方面;在推进改革上,突出民生导向;在要素投入上,优先保障民生需要;在激励机制上,树立“为民办事”的政绩导向,让“为民办实事”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
二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生持续改善。要从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抓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件件实事得到落实。要不断完善民生保障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形成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要创新为民办实事的方式,形成保障民生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既增加民生服务供给,又为社会组织提供成长空间,促进民生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一直将民生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到浙江深入调研学习,把浙江的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推广好。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探索具有丽水特色的富民新路子
胡海峰
2004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为民办实事”为主题到丽水开展专题调研,明确要求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坚持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重要位置。
15年来,丽水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社会道德环境满意度连续7年,“五水共治”、群众安全感、新农村建设满意度连续5年均居全省第一,把为民办实事实实在在取得的成效体现在了群众的好口碑上。
15年来,丽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和11.9%,其中农民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实现全省“三连冠”,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致富新路子。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富民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的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的生产力。
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重心,积极探索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机制,把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惠民的金山银山。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20万林户建立了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在全省率先组建特色产业农合联50家,总量占全省近一半,带动了7万多农户实现增收;在全省先行试点河权改革,承包河道1368公里,为当地居民年均增收1094万元,入选“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探索实践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办法,有效破解了农户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以实施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农村基本产权的融资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林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4亿元和8.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54亿元,居全省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着力发展美丽经济,壮大富民产业。我们把产业兴旺作为富民的主攻方向,以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进而实现美好生活。
立足生态优势,创新打造了“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三山”区域公用品牌。截至去年,“丽水山耕”累计销售额达135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超过30%,品牌价值达27亿元;“丽水山居”经营户达4394家,从业人员5万人,年接待游客3451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41亿元。发挥区域特色,组织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钱”“新三宝万元钱”等“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计划,仅“十箱蜂万元钱”一个项目,3年来累计惠及低收入农户1900余户,增收3500万元。抢抓电商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在线创业创造“家业”。截至目前,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224亿元,直接解决就业岗位近3万个,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
着力实施大搬快聚,推动富民安居。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等4种“大搬快聚富民安居”模式。
围绕“搬得下”,加快推进易地搬迁。通过集中安置、货币安置、兜底安置、飞地安置等方式,我市累计实现农民易地搬迁10.9万户共38.3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1.2%。围绕“富得起”,多措并举促增收。重点选择产业发展好、就业容量大的地方建设安置小区,加大对搬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有力推动搬迁农民“洗脚上田”再就业。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农民搬迁后比搬迁前人均年收入增加1.6万元。围绕“融得进”,打通城乡统筹渠道。以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为基础,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路径,让搬迁农户由“农民”转“市民”后,既可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权益,还可以继续享受相关涉农政策红利。
【作者为丽水市委书记】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为民办实事
郁建兴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源泉。这一机制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为民办实事,即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必须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根据民众需求强度的排序开展管理服务;二是长效机制,即政府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制度、政策,必须具有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过去15年中,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展了数以千计的民生实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以来,城乡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未来浙江要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要推进其从“项目制”迈向“系统化”,而关键就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第一,以“最多跑一次”改革运用数字技术为契机,完善民众需求识别机制。为民办实事的第一步,需要准确识别民众需求。在公共治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准确识别民众需求,是世界各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共同难题。“最多跑一次”改革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将公共服务行为最大限度地数字化,借助大数据计算,很好地探测、识别了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目前,数据驱动识别民众需求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主要集中于复杂程度较低的公共服务领域,如证件办理、高频事项确认等。今后应该进一步拓展覆盖面,更多地融合政策专家、一线干部、民众代表等的意见,优化需求识别的算法,覆盖较为复杂的公共治理领域,为公共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第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的整体性政府为平台,推动参与渠道的体系化。除了运用数字技术识别民众、各部门需求之外,仍然需要让民众主动表达意见。目前,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民众表达意见的多种渠道,但是,这些意见的收集分布于不同部门,各渠道之间缺乏联系。民众的参与意见如果不具体指向一个公共事件或一项公共服务,常常仅作为一种无效意见而被舍弃。过去的为民办实事也大多集中于项目票决,而无法向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延伸。
“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了互联网、移动通讯端和传统行政服务大厅的意见反馈信息。这些信息的集成,将有助于推动民众参与渠道的体系化,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众总体的、真实的需求及其重要性排序。要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建立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融合民众反馈渠道的各种信息,依托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和第三方技术支持机构,系统地识别民众意见,充分利用民众反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匹配度,推动“为民办实事”“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
第三,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探索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为民办实事的系统化还需长效机制的保障。长效机制意味着公共政策在纵向上具有延续性,在横向上具有整体性。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民众视角的“一件事”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新了公共服务的组成形式,重构了公共服务的内部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单一运用自上而下权威进行行政整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部门协调难的困境。各级政府可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运用数字技术分析政策之间的关联度和逻辑性,形成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网络,让每一项公共政策嵌入网络之中,并让每一个部门了解自己的职能在公共政策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相关联的其他公共政策,让政策调整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程序,尽可能地保障公共政策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公共管理的未来是“数字治理”的大时代。作为中国数字治理改革的排头兵,浙江的实践,尤其是以数字治理为核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治理更好地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形成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新经验,探索出数字化时代公共治理转型的浙江方案、中国方案。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