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统筹推进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黄祖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提出,希望浙江能够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全国来看,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尤其在农村,还不能充分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市场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从浙江来看,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但已经或正在不断形成解决方案和突出成果。因此,浙江完全有条件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把握四个要点。首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从发展的理念和体制机制入手。其次,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再次,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是追求发展的同质化,而是追求发展的协调性和发展基础上的平衡与充分。第四,突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注重效率基础上的均衡,突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注重公平基础上的效率。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的战略安排;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并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浙江改革发展实践融会贯通。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制度。浙江已基本建立城乡协调的公共保障体系,接下来应进一步突破城乡居民在最低收入、医疗、养老、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尽快建成城乡一体、较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制度。
要率先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要打造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现代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为此,必须同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业组织赋权和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继续推进“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效率、市场活力和行业组织能力。
要率先建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发展思维、创新转化思维,在生态环境治理、全域土地整治、“千万工程”提升上继续发力;要进一步做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文章,创新“绿水青山”养护制度、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和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共享机制,加快全域有机更新、乡村价值提升和“大花园”建设,为全国提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浙江样板。
要率先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三农”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确保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进一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城市群与乡村群有机衔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探索创新 勇当改革开放先行者
朱李鸣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此,浙江应该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担当,勇当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探索者、创新者,形成更健全的省域治理现代化体系,为全国改革开放贡献更多的探索经验。
一、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担当。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浙江经验、浙江样本、浙江方案,成为中国发展的“模范生”。浙江发展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扛好改革开放的大旗,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停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善于从实际出发把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善于发挥优势与注重补齐短板相结合,是浙江改革开放成功的方法论。正是依靠率先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依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开放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浙江持续创新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形成了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能不断发挥好政府作用的科学治理体系。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凸显了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释放了人民的创业创富激情伟力,更加拓宽了浙江的发展之路,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活、社会稳定和谐才有了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始终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发挥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大效应。“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企业、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和事项做起,一步步推开,到全方位全领域覆盖,这项改革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供给,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把浙江这一金字招牌持续擦亮,撬动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动向机关内部、公共服务、司法服务、中介服务等各领域拓展,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中,牵引和放大最大效应,打开提升治理效能的广阔空间,形成更加完善的省域治理制度和机制体系,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
三、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为统领,推动高水平开放。世界正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纵深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浙江应充分用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发展机遇,奋力担当先行者使命。更加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提升贸易物流、数字丝绸之路、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和文化交流等枢纽能级,彰显全球开放高地地位。在推进自贸区先行先试上发力,争取类“自由贸易港”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做好做实eWTP试验区;在整合提升开发区基础上打造一批高能级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激励浙江龙头企业在跨国并购、全球布局的同时把产业链高端的总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留在浙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集聚和国际机构集聚。高质量谋划建设好标志性项目,着力将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成为全球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四、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用好长三角定位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的战略机遇,更加主动借用资源和优势,推动多领域共建共享。聚力突破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重大装置落地;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世界级创新高地。以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力度推动我省“四大建设”的重点载体建设,释放新高地的强劲动力,推动形成全球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文化产业等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构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深化浙沪小洋山合作开发、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机制上率先突破。
五、着力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率先突破。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承担着多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建议更加聚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突破,为国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浙江方案。
【作者为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一以贯之 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
沈满洪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18年来,无论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创建成功,还是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落户浙江,以及省域范围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吉余村和杭州西溪湿地,充分说明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城市建设上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按照“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
第一,在生态文化普及化上先行示范。生态文化普及化就是生态文明理念要被广大群众而不仅是少数干部所接受,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最前沿、最系统、最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浙江首先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化方面做足文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从世界观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系统观上,反复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发展观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宗旨观上,十分强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理念;在治理观上,特别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方法论上,十分强调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生态经济统筹以及东西南北中统筹等统筹兼顾的理念。浙江理所应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入脑入心、研究阐释、宣传解读上先行示范。
第二,在生态经济主导化上先行示范。浙江已经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方面拥有良好的开端,要致力于生态经济主导化。“主导化”就是生态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要成为主体。在经济生态化方面,传统产业和存量经济要做到清洁化和循环化,新兴产业和增量经济要做到高新化和轻型化,真正做到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真正控制在资源阈值、环境阈值和气候阈值范围之内。在生态经济化方面,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做好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要从生态环境日益稀缺的视角做好生态环境价值的转化。“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重要论述基础上的全新发挥。“两山”转化的关键在哪里?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重要障碍是科学技术水平满足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经济不绿色”“经济不循环”“经济不低碳”以及“绿色不经济”“循环不经济”“低碳不经济”现象。通过生态科技创新可以降低绿色发展的相对成本,提高“黑色增长”的相对成本,从而为生态经济主导化铺平道路。生态科技创新可以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模式中进行选择。已经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浙江,要从生态自觉和创新自觉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科技创新自主化,以助推生态经济主导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浙江应该在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在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在科技创新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
第三,在生态环境景观化上先行示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层次也在不断上升。在衣食不保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追求生存的需要,“与其被饿死不如被毒死”,这是典型的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阶段。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们既要追求生存的需要又要追求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安全是重要的安全需要,这是典型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阶段。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开始追求生态审美、环境协商等高层次的需要,这是典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目前,浙江正处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和生态环境审美需要并存的特殊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只会更重,不可松懈。正是为了回应人民需要层次的不断上升,浙江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化,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从生态立省到生态浙江建设、从美丽浙江到诗画浙江建设,一方面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主线,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诗画浙江建设就意味着:浙江应该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文化、美丽人居的创建上先行示范。
第四,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上先行示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必须致力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机制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不是生态环境“管理”。“管理”是上下级之间的强弱关系,“治理”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管理”是“多数”(被管理者)服从“少数”(管理者)的关系,“治理”是“少数”遵从“多数”的关系;“管理”是“垂直”的单向关系,“治理”是“横向”的多向制衡关系。生态文明制度的区域比较研究表明,浙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上需要继续努力。在“有”和“无”的关系上,要优化已有制度,创设新的制度;在制度的替代关系上,要基于生态文明制度的可替代性,优化选择相对有效的制度;在制度的互补关系上,要基于生态文明制度的互补性,耦合强化制度的组合作用。因此,浙江应该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示范。
【作者为宁波大学校长、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