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映道——‘记得先生’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展。 童中焘先生,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原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为陆俨少先生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此次展览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的第三回。此系列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个展,而是通过画家个案思考中国画笔墨的特质及其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系列性展览。 “先生”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学院以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潘韵、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老教师群体,他们坚守笔墨核心,在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坚持文化自信,自主构建了独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以回忆的方式,记得先生;以传承的方式,记得先生;以创造的方式,记得先生。据悉,该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师从这些老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中国画教学和创新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看来,童中焘先生的笔墨学说是一个观点鲜明、内涵深邃的论说,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正说,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最具内涵的经典论语,也是其最富思想根源的核心话语。他不仅将笔墨构筑为一个富于内涵的精神理念系统,而且将之导入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表现体系;不仅将笔墨作为一个“天地顺焉、百物生焉”的自足的品赏体系,而且将之树立为一个“独与天地往来”的内修以诚的境界。“童中焘先生绘画的第一个特点是其浩然正气。此气不在作品之大,而在笔墨语言和精神风节本身。如是正气,原不应算是特点,而是骨气风神。童中焘先生绘画的又一个特点是用笔。他的笔极富变化。尖锋如白雨跳珠,飞雨横江,星星点点,跳宕飘兀。浓笔若黑云翻墨,黑密深厚,乌风卷屏,铜墙铁壁。童中焘先生的中国画,明本末、求终始、公心辨、仁心说,正可谓‘映道’。” 一直以来童中焘先生沉心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精研笔墨,鲜少举办展览。此次展览是他65年来在笔墨探索上第一次全面、完整的展示。本次展览分为“求学之路”“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位先生”“笔墨之道”“拓境扬道”等四个部分,展出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品30件,童中焘先生历年精品70余件,这是向先师交付的一份答卷,也是在笔墨追求中的一次回眸。童中焘先生认为,“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最大特点,中国画的艺术表现终极目的是体道、悟道、行道。故本次展览以“映道”为题,不仅为展现中国画所追求的“道”,亦展现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之道、开拓创新之道。展览基于童中焘先生对笔墨的实践与思考,以他的求学经历、笔墨研习、山水探索为内容,全面呈现其艺术创作的历程,深入剖析其对笔墨的解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性展览。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