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经”,以一个个幸福故事为“纬”,就会发现,杭州是一幅人民收获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织锦。 昨天,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广州举行。杭州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的城市,并获得唯一的“示范标杆城市”称号。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得到满足,而是无论你是谁,都有敢于做梦的勇气和实现梦想的路径。在杭州,无论是改革发展的部署,还是改善民生的举措,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幸福感城市建设。从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治理,到“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向美而生、从善而流的文明之美,杭州的温度无处不在、伸手可及。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成为主角,有信心、有希望、有干劲,朝着美好未来稳步迈进。 攻坚民生“小事” 办好民心“大事” 下城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国芳,记得那些焦头烂额的日子:由于屋顶老化风化,顶层居民常来找她解决屋顶漏水问题;老年居民抱怨活动场所不够,中青年居民抱怨电瓶车、自行车库不足。 今年初,“小天竺、知足弄社区综合整治工程”入选2019年杭州市首批13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两个社区近8000户居民受益。 不久前,小天竺社区回龙庙前4弄,最先揭开面纱的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房,青砖白墙,灰色雨棚,整齐划一的防盗窗、晾衣架、花架、空调架镶嵌其间,别有一番江南韵味。“这段时间的改造虽然忙,却很有盼头。” 刘国芳说。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这项“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已在杭州全面推进。今年8月底,《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至2022年底,杭州将实施改造老旧小区约950个、居民楼1.2万幢、住房43万套,涉及居民上百万人。 杭州为什么让人感觉幸福?奥妙就在于杭州持之以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出15年来,杭州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密联系杭州实际推进工作,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杭州确保每年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不断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健康等与民生相关的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杭州大力实施“美好教育”, 推进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创新学后托管服务,推动371个名校集团向全市域延伸,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持续深化健康杭州建设,推动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245家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实现“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27.1万户城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235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和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95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这些看上去点点滴滴的小事,一件件组成了城市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感觉到温暖、善意,也让杭州的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支撑发展。15年来,杭州不仅办成了许多实事,也坚定了持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决心。杭州坚持“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率先实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每年发布综合考评“民意白皮书”,真正忙到点子上、办到关键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