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颗颗红灿灿的吊瓜悬在藤架下,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的村支部书记杨秀贤笑开了花,“今年收成不错,差不多亩产能达到4500元!” 金秋时节,烧茶村吊瓜套种板蓝根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今年3月份种下的吊瓜,经过浇水、剪枝、施肥,结出大梨子一般大小的果子,随着吊瓜由青转红,瓜子也变成了黑色,经过清洗、晾晒和炒制,这小小的吊瓜子走向市场,变成了大家喜欢的零食。 其实,种植吊瓜并不是烧茶村的传统,“以前我们自家就种点玉米和稻谷,供自家人吃吃。”村民莫延品说,玉米的利润只有300元一亩,单靠种地,远远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莫延品曾是烧茶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仅有206户人家共1238人的村子里,像她一样的贫困户共有248人涉及68户家庭。也就是说,村里有1/5以上的人家被贫困扼住了喉咙。随着滨江区和丹寨县东西部协作的开展,烧茶村有了新产业,村民也迎来了新生活。 “产业在村里扎根,农民才能过上富日子。”滨江挂职干部徐建刚到丹寨,就走进了田间地头。烧茶村的林地面积有1275亩,耕地面积2925亩,在调研中他发现,这里的土地亩均效益差,收益高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用地也比较紧。如何打开产业扶贫的新局面,是当务之急。 走访农户、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着手提高亩均效益……整合多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吊瓜套种板蓝根产业项目。“吊瓜喜阳,每亩只种75株,80%左右的空地正好可以种喜阴的板蓝根。”杨秀贤介绍说,板蓝根一年可以收割两季,吊瓜套种板蓝根,一亩产值能达到8000元。亩产效益的增加,直接反映到村民的收益上,杨秀贤说,“原来,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元,现在差不多翻了番!” 产业进村,也消化了不少闲置劳动力。莫延品今年35岁,大儿子11岁正上小学,小儿子刚上幼儿园,正是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她没法外出务工,只能到附近的木材厂打打零工,每月七八百元的收入,不够填补家用。现在,她可以先做好早饭,再到村里的合作社上班,每天能赚90元,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现在有啥想吃想喝的,不用再担心没钱,生活宽绰了不少!”杨秀贤说,村里不少50岁以上闲在家里的老人,也到合作社上班,小小吊瓜帮村民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难”。 现在,烧茶村吊瓜套种板蓝根扩种至700亩,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有70万元收益,分红也有20万,贫困户每人能分到500元,用这笔钱,还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缴了合作医疗保险。 如今,小小的“致富瓜”,也成为丹寨县的“大产业”,在烧茶村吊瓜套种板蓝根项目的示范带动下,东西部协作资金共投入4407万元。目前,全县吊瓜套种板蓝根面积发展到12000亩,而依托产业“输血”扶贫变为“造血”脱贫,贫困户有了内生动力,“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从前不敢想。”莫延品说,现在,乡亲们的劲头越来越足,“对未来咱也有了更多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