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担当最怕蒙受“不白之冤”。近期,杭州市纪委监委部署开展了“及时澄清问题 支持干部干事创业”活动,为全市96名干部澄清正名。关心关爱干部不仅体现于日常工作,还要在他们受到委屈和不公时鲜明亮剑、提供后盾。杭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为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及时澄清是非曲直,释放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信号,引导广大干部敢闯敢干、奋发有为。
信访举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取信息和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形式。然而,举报不等于诬告,反映问题也不等于恶意构陷。现实中,总有一些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由于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惠及了大多数人,却得罪了个别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跳出来匿名“举报”。诬告成本小、杀伤力大。新华社《半月谈》曾梳理各地查实通报的诬告案例发现,诬告陷害有不同的表现,怀有不同的目的。无中生有的诬告,目的是迫使干事者知难而退;“污名化”的诬告,目的是打击报复公正执法执纪者;别有用心的诬告,目的是想搅浑水混淆视听满足个人诉求。此外,也有因不了解情况导致的错告。 让先行者奋勇前行,也要让探路人专心谋事,多为其“搭梯辟道”“分洪减压”。如果干部被诬告未被澄清,就有可能因“声誉赤字”背负压力、贻误发展。此外,也可能会让其他干部也有所顾虑,甚至产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要当好“治病树拔烂树”的“护林员”,也要当好“栽好树浇壮树”的“保育员”。尤其是当无端受到责难非议时,不能含糊处理、不置可否,这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题中之义,也对一方政治生态的“水土涵养”具有现实意义。 扶正必须祛邪,激浊方能扬清。诬告陷害行为触碰道德底线,违反党纪国法。刑法和监察法中,都有针对“诬告陷害”行为的相应处理规定。而细读党内法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对受到诽谤、诬告、严重失实举报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为其澄清和正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补充完善了针对“政治品行恶劣,匿名诬告,有意陷害或者制造其他谣言”行为的处分规定。这次澄清活动,市纪委也明确,如果发现存在诬告陷害行为的,严格按照《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处置诬告陷害行为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依纪依法坚决严肃处理或移交相关司法机关处理。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部澄清正名不是解决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工作,当前,杭州处在“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正加快建设“一城”“一窗”、全力筹办2022年亚运会,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奋发有为,齐心协力,加快形成势如破竹的工作局面。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底,权力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公权力正确行使。“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更好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