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工匠,叫杭州工匠;有一种精神,叫茅以升精神。
对于中国人来说,“茅以升”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来说,“茅以升”无疑又有着一份更特殊的情感——1937年9月26日,杭州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主持者正是茅以升。 以通车日为纪念,杭州设立了全国首个“工匠日”。在“工匠日”到来前夕,茅先生最小的女儿茅玉麟,受邀从北京来到杭州,接受相关媒体采访。顺着父女情深的讲述,有必要回溯那一段壮阔的钱塘江往事—— 在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前,中国的大江大河上所有的钢架桥梁,无一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而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更是饱受战火洗礼,见证了那段不屈历史。通车仅89天,为阻日军南下,茅以升亲手布线,帮助炸毁了心血之作。他以诗句“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立下誓言,何其悲壮!为此,他曾一度携带整整14箱珍贵图纸资料,辗转战火各地,视若身家性命,直至抗战胜利后,再度主持复建,成为宝贵依据。 为了建成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曾发明“射水法”,以江水抽射江底厚硬泥沙,借力打力,打破了“钱塘江无底”的民谚魔咒,硬是把打桩进度由每昼夜1根提升到30根,在9个桥墩位置将1440根木桩穿过41米厚泥沙,牢牢打进江底。他还发明了“沉箱法”,让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克服水流湍急施工难题……他以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江势险要,台风、山洪、潮涌之扰等,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起一座不朽丰碑。 从茅以升身上读懂家国情怀、巨匠风骨。先生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少壮有大志。年少时为练记忆力,每早在河边诵古诗文,甚至记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字。先生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官派负笈美国,后又以优异成绩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旋即返身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他以工程报国为志业,毕生几乎都是在学桥、建桥、“授”桥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主持设计修建了首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建成一座座大桥的同时,先生也把大桥建成了工程师的摇篮——武汉长江大桥及日后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主要技术骨干,都是当年钱塘江大桥建设的参与者。 正如茅玉麟所回顾,“钱塘江大桥修建之初,很多人对父亲表示出疑虑,而父亲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依靠科学’。”简简单单四字,让一个大国巨匠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展露无遗,那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努力实践、探索、挑战的出发和归依。 铭记茅以升,以“工匠日”设立为契机,就是要以其精神为指引,把这样一股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融入杭州速度、杭州精度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创造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