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以《为了村民的美好梦想》为题,聚焦杭州的一位村干部——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村委会原主任王丰华,2019年6月因罹患胃癌辞世,享年56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牵挂着未尽的村事,依然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历史性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近日,杭州市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
“让梦想瓜熟蒂落,与村民同频共振”,这是王丰华立下的“军令状”。5年多来,他在21本笔记上梳理了近100万字工作手札,收集了300余户村民的260个梦想,完成一桩、销号一桩,而且还不断增添新的梦想。“小汽车开到家门口”“建个老年食堂”“门口装一道减速带”……村民们说过的愿景,成了王丰华挥之不去的情之所系。他在笔记中写道:“我愿意作为你们实现梦想的催化剂,只要你说出自己的梦想,我们就有动力和信心去帮助你一起实现。” 下笔千钧,一言九鼎。王丰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带头垂范,躬身践履,为迎丰村拾遗补缺树新风,为村民们圆梦遂愿谋新局:国学馆上梁了,文化礼堂建成了,养老驿站落成了,露天浴场开辟了,狭窄小巷疏通成宽阔车道,村民们的民宿一家一家开张了……迎丰村从“负债村”发展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9万元,比2013年他上任前翻了一番多。5年多来,王丰华的家成了村委的“第二会议室”,他自掏腰包给食堂贴钱,他每年都把2万多元工资用来给村里老人发红包……他说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回馈于社会,让金钱体现更大价值。 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对近六亿中国农民而言,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空谈,而希望的田野就是梦开始的地方。王丰华身为亿万追梦人中的基层“领跑者”,用矢志不渝的真抓实干,佐证了一个道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推进伟大事业必然需要伟大实践。 1835年8月,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的论文里直抒胸臆:“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此水此山此地,对标王丰华,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强调的三个“第一”:“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我们要永葆奋斗精神,接续奋斗、砥砺奋斗,争当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