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也是第二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网转载了“杭州精准‘扶智’实现精准扶贫”一文,点赞精准扶贫的杭州实践。
在杭州对黔东南州和恩施州的扶贫行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便是抓住人才这个扶贫“造血”最为亟须的“干细胞”,通过教育、医疗等人才培养计划和一系列“订单式”技能培养,培育出人才,服务当地,从而推动脱贫。 截至目前,杭州有八个区的卫计局与恩施州八个县市建立了“一对一”公共卫生帮扶协作关系,53家医疗卫生单位与恩施州56家医疗卫生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一大批中小学与黔东南州各县区中小学结对,众多名师到黔东南州中小学校支教;此外,建立劳务协作工作体系,在两地分别建立劳务工作站,对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打造“恩施月嫂”“恩施厨娘”“花都美容”“丹寨宇视班”“吉利成蝶定向班”“利川红”等一批劳务品牌,发挥引领造血作用,推动就业致富。 精准扶贫的杭州经验,概可归为两条:其一曰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扶贫要“扶志”,扶贫先“扶智”。从根子上解决脱贫问题,必须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抓住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往往抓住了欠发达地区的薄弱环节,也抓住了扶贫“造血”的关键点。其二曰集团作战、抱团“送”暖。杭州相较优质的教育、医疗、科技、技术等方面资源,完全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整体协作方式,实现输出与共享,从而普惠于山区百姓。以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为例,自成为浙医二院台江分院后,通过骨干技术力量“传帮带”,一改过去“本地病人留不住”,到现在“外地病人扎堆来”,有力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贫困问题,全球应对。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三位“扶贫”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获奖者之一、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阿比吉特·巴纳吉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穷人们得到资助,更可能拿补贴的钱去买电视机、收音机。作者据此认为,有必要把反贫困的理论和举措,深入到活生生的原始秩序中去,在原始秩序层面理解贫穷的含义,理解贫困为什么发生,如何消除,如何让穷人能够有效地发展。经济学可以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大众之学”。精准扶贫的中国实践、杭州实践,为其论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不能这边谈小康,那边还有人处于贫困线之下。”落实到全社会行动力量,那就是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帮助不幸的人。我们欣慰地看到,一大批来自教育、医疗、经济、技术等各行业的人才、骨干、专家团队,正跻身于杭州的扶贫行动中。这当中,学军中学老校长陈立群无疑是先锋中的先锋、楷模中的楷模。打造精准扶贫的杭州样板,就是要有更多人像陈立群那样,身怀慈悲,心有大爱,躬而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