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钱塘理论
 
改革者的精神丰碑
2019-10-25 08:3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臧克家的诗,纪念一位改革者,恰如其分。10月23日下午,“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88岁的改革先锋谢高华离世,引发怀念如潮。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其身后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弥足珍贵。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谢高华的名字,无疑是和义乌小商品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他当年率先提出“四个容许”——容许农民经商、容许长途贩运、容许放开城乡市场、容许多渠道竞争,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率先走出了“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在为此召开的群众大会上,他高声喊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掷地有声,雷霆万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大公无私,无所畏惧。

实事求是,包容宽容。改革自上而下,突破从里到外。改革如蹚地雷阵,临万丈深渊。无论是当年小岗村的大包干行动,还是平反温州“八大王事件”,开放“鸡毛换糖”行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从冲破姓“社”姓“资”讨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每一步都石破天惊。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来自于时代,来自于人民。就像谢高华回忆当年情景,“当时改革非常难,对的东西当成错的,错的东西当成对的,我们也搞不清。我就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永葆“为民”初心。真正的改革者,始终和人民群众紧紧站在一起,同气相求,血肉相连。离开义乌后,在后期衢州常务副市长任上,谢高华一手推动“乌引工程”,与工人同吃同住,日夜坚守工地,解决一方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他退休后仍然投身人口计生和慈善工作,晚年一直保持下基层和群众见面的习惯。他和义乌摊主“冯大姐”保持了37年深厚友谊直至去世。当年,正是这位“冯大姐”以“饿死不如打死”的勇气,拦住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下乡的车辆,诉说生活疾苦;后被请进书记办公室,谢高华当场表态支持摆摊,从而催生了日后开放“鸡毛换糖”的改革行动。2001年,笔者有幸采访过谢高华。时年他已七十岁了,在宁波出席一个全省会议,穿了件洗旧了的红色羊毛衫,套着老式西服,笑时露出香烟熏得乌黑的牙齿,朴实得跟老农毫无二致。在宾馆房间,我俩长谈到深夜,聊起那些改革往事,早已风轻云淡。是夜,担心笔者的回杭安全,老人留我和他同住,留下至今难忘的采访记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改革是改革者的无字碑。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从冯根生、鲁冠球,再到谢高华,每一次,当改革者离我们远去,都收获人们如潮的怀念。他们以自身一往无前、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已然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无字的丰碑。“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他们,以他们的改革精神为指引,就是要一如既往高高擎起改革这面大旗,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依,把改革进行到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