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智能化动能正澎湃 如果说“新制造业计划”,为杭州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提供了根本指引,那么,作为余杭产业的“保健医生”——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则通过打造“诊断+服务+评价”工作体系,为当地企业更好地提升优势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实际指引”。 当前,数字化进程正在重塑传统生产链并汇聚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为此,余杭全面推行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诊断服务,为了每1%的能耗降低或良品率提升,经信局的工作人员纷纷走入制造业车间,带着第三方技术专家到工业生产场景找寻痛点,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 而这种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诊断、落地实施、绩效评价的服务闭环,也与余杭企业自身谋求智能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一拍即合。 49岁的夏雄峰是杭州振华日化玻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每天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制造企业运作成现代化集团企业。前段时间,夏雄峰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余杭企业赴日本精益研修班,这趟“充电”之旅给了他一剂良药。 “回来后,我组建了信息化班子,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未来三年要实现工厂全智能化生产。”夏雄峰花了近1000万元从法国引进4条智能生产线,预计今年3月将全部启用。 在余杭,大大小小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都在加快布局智能工厂。 2019年,共催生物联网项目89个,机器换人项目105个,创历年新高;29个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入选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库,位居全市首位。 “‘车间’这个传统制造业的最基本单元,正在与数字化擦出火花。”余杭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当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产品、物料等产生的即时海量数据能够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搭建起来了。而余杭在这方面其实已积累了优势。 去年8月,阿里云supET平台将工业互联网板块东迁落地临平新城,目前已引进上海智引、深圳极维度、秒优大数据等近40家服务商,共建了注塑、服装等7个行业平台,提供云化通用软件1000多款、高价值工业应用软件30多款,托管工业App1.3万个,串联起了一个工业互联网“矩阵”。 作为闭环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体系也在发挥巨大效能。2019年,余杭获得浙江省产业数字化转型二十强地区第一名。这背后,是余杭成功引进浙江省智能化评价中心,对100余家已改造项目实时开展“线上+线下”的绩效评估,为反映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提供更加直观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微观层面涌动的创新活力,呼应着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2019年1至11月,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4.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2.36%,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和22.8%,新产品产值率48.3%;预计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