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热土到文创高地
仲夏时节,当你走进艺创小镇,扑面而来的是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青山翠谷间,铺陈着一大片青草地,20余米高的巨型水泥圆筒,或两两并立,或错落起伏,现代式的景观电梯分明,依附在老式的水泥建筑旁,墙上斑驳的标语,仿佛把你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似厂非厂,恰如穿越。 40年前,红火一时的双流水泥厂机器轰鸣,将水泥运往杭州城的角角落落,见证着城市的繁荣兴盛。而今,戛然而止的生产线涌动着的是无限创意,为杭州拥江发展和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之江畔,从工业到文化的转变,是城市进阶的必然之路,也见证了杭州人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奋斗史。 1 争议中重生 从废旧水泥厂到标杆文创园 再次站在艺创小镇的大草坪上,原双流水泥厂职工老张,依稀记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世纪70年代,因为背靠石龙山,西湖区转塘街道一带成了杭州近郊的建材工业区和水泥生产的重要基地,“转塘水泥”的名声也由此打响。 老张说,原杭州双流水泥厂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属集体企业,该厂建有三条水泥生产流水线,采用机械立窑生产工序,年产水泥达25万吨。该厂生产的“杭力”牌水泥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杭州的许多大型工程,“像1985年建设的虎跑路及杭州市府大楼、新侨饭店、钱塘江南北堤坝等,选用的都是‘杭力’牌水泥。” 红火一时的工业生产,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因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从2000年起,石龙山沿线的水泥厂相继关停,其中也包括原双流水泥厂。 2006年,杭州市提出要打造全国文创中心,西湖区作为主战场提出要打造全国文创强区。2008年前后,北京798园区的成功,促使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工业遗产改造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原双流水泥厂在停产近10年之后,开始了凤凰涅槃。 2008年4月7日,艺创小镇1.0版——“凤凰·创意国际”有限开园。据当时的杭州日报记载,“厂区里6个外形高大类似烟囱的熟料房和生料房,变成可供创意企业入驻的工作室,原来的成品车间则成了接待厅,两个机修车间,今后用来举办时装、美术艺术展等小型会展。” 其实,当时围绕这些老厂房的改造充满了争议。 据参与园区改造设计的中国美院教授俞坚回忆,一开始,大部分人建议园区建筑造型风格上要夸张一点,颜色鲜艳一点,才符合创意园区的风格。但在一些入驻园区的创意人士和建筑专家的坚持下,园区原有风貌得以保留。 “厂区内的大片彩钢棚拆除之后,腾出来中间的大空地又出现了争议,有人建议建一个美术馆或建一个其他的功能建筑,但最后经过多次方案讨论,大家还是觉得在水泥厂中间留一块大草坪,一是可以体现这里的优美环境,同时也能反映创意园区的一种人文气息。” 2008年,水泥厂改造时,西湖区与中国美院开启了区校合作,整合“凤凰·创意国际”周边资源,组成杭州市“之江文化创意园”。2010年,园区被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个认定是小镇从1.0版本的单点园区发展,向组团发展的2.0时代进阶。”艺创小镇相关负责人说。 2 守正且笃行 从招不来好企业到领军企业扎堆 2008年,杭州市推出了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除了之江文化创意园,还有西湖创意谷、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滨江卡通城等。与其他园区相比,之江文创园除了工业遗产改造的“噱头”,其他区位、配套、交通等方面并不占优势。 作为艺创小镇最早的一批员工,园区招商科科长吴惠霞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招商的困境。“到2008年4月有限开园时,入驻小镇的企业一直是个位数。”她回忆说,“当时紫之隧道没有开通,我们走双向两车道的留泗路,单程需要1.5个小时,遇到堵车两三个小时都不一定。引进的企业很难招到员工,招到了也留不住人。” 2008年,在园区的争取下,189路公交车成为进出园区的唯一一班公交车。由于园区周边条件不好,园区就自建商业配套,再后来出资配套来往园区的班车,每年斥资上百万元。 最大的转机来自2010年10月,园区被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块金字牌子,意味着从国家财政部一直到西湖区,对入驻园区企业都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吴惠霞说,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园区内有3500平方米办公场所,3年内给予房租补贴。不同行业还有不同的扶持政策,“比如影视类企业,只要落地在小镇,可以给予三年内对于区财政贡献部分全部返还。” 项氏三兄弟影业正是在这样的滋养下得以壮大。2010年,怀揣着共同的电影梦,项氏三兄弟项秋良、项河生、项水柳租下园区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兄弟三人一手承包了所有工种,编剧、摄像、导演、后期、作曲等,园区给予了房租优惠,帮助了项氏兄弟渡过了最初的难关,园区的保安和保洁阿姨也常客串他们微电影中的群众演员。“公司注册、日常管理等问题,都是小镇工作人员为我们跑前跑后。”项水柳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白手起家时,小镇工作人员的不辞辛劳。 “园区在发展,我们也在成长。”如今,项水柳的新办公室位于凤凰·创意大厦二楼,正对着凤凰山,景色宜人。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常常拍下窗外的照片发到群里,“诱惑”北京的朋友来园区创业。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出品的单部剧营收均接近千万元,位居国内网络影视前列。 在项氏兄弟电影梦越发明晰的同时,园区也吸纳了网大影业、美视众乐等优秀的影视类企业。园内还建有国内领先的摄影棚,形成了一条涵盖编剧、拍摄、制作、发行、产品交易、云计算应用和基础运营服务的网络影音产业链。 不仅影视动漫产业,文创设计、艺术创作等产业的领军企业同样集聚在这里。截至目前,小镇已拥有2700余家文化企业,其中不乏北斗星色彩、艺高文化、鲁尔物联、时光坐标、宙宇文化等行业内公认的冠军企业。武林广场上演的亚洲最大的3D裸眼光影秀、西湖上的音乐喷泉、G20杭州峰会的LOGO、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徽……这些红极一时的产品,均出自这些企业之手。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吴惠霞深有感触地说:“从整个杭州的文创园区来看,艺创小镇在坚持大文创方面比较纯粹,不以物业出租为目的,而是以产业培育为目的。只有产业集群做起来了,同类气质的企业才愿意来。” 3 因势则致远 从文创设计兴盛到数字文化高地 因势成变,笃行致远。艺创小镇一路走来,始终踏准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续写着一段段文化传奇。 过去,依靠中国美院的人才资源,艺创小镇一直致力于引进文创设计类企业,汇集了宋建明、何见平、袁由敏等一批色彩、平面、视觉设计的领军人物,已成为省内最具实力的设计产业集聚中心。 去年,杭州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艺创小镇顺势提出要打造“全国最强的数字文创基地”。就在今年5月,喜马拉雅浙江公司正式落户艺创小镇,构建面向全省的有声图书馆全面阅读基础体系。小镇还陆续引进了估值30亿元的数字内容制作商“闻视频”、浙江省百强成长型企业和“文化+互联网”十佳创新企业好童星、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浙朵云等一批优质企业。 去年6月,《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在艺创小镇发布,这是杭州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主引擎。艺创小镇再次抓住契机,于去年底,向全球发布象山艺术公社,打响了全市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第一枪。象山艺术公社以宋代的《溪山清远图》为蓝本设计,一轴两岸、山水互构、依山傍水,由西向东连接浙江音乐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浙江省首个城中村改造的文化创意艺术街区。 如今的艺创小镇,有着勃勃雄心:谋划围绕之江文化产业带核心区建设和文化兴盛行动的产业链发展规划,全面启动4.0版本建设;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扎实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完成游客中心、景区标识标牌等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独具特色的艺创形象。 不远的未来,一座智慧科技、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艺术+”小镇将款款而来,这颗镶嵌在之江文化产业带上的“璀璨明珠”将更加熠熠生辉。图片由艺创小镇提供 故事点睛 从一个小镇的面孔,窥见一座城市的兴盛 郑晖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个面孔都是这座城市抵达世界的背书。 西湖区艺创小镇,拥有的是一张“杭州双创”重要表情的面孔。 一面是光芒耀目的新经济,它们体态轻盈、商业模式新颖、成长爆发性强;另一面是面积巨大的老厂区,它们相对重资产、环境堪忧,亟待升级。“创新活力+品质生活+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态,恰恰戳中了艺创小镇谋求前行路上面临的痛点。 从废旧水泥厂的转型,到商业配套的从无到有,再到“全国最强的数字文创基地”的提出,“产业要升级、环境要改善”虽是一个宏大命题,却落脚于一个个样本企业和平台的点滴寸进之中。 艺创小镇里那些工业遗产改造、文创设计、文化标杆、校企合作,无不书写着这个城市的“双创”传奇。他们是杭州的脸书,也是杭州的精神名片,更是杭州的活力与底气。 由是,我们就会明白杭州“钱塘自古繁华”的基因,就会明白这座城市华丽转身所蕴含的创意与诗意——不忘初心,拥抱变化,优雅升级。 认识这张面孔就是认识这座城;相信这张面孔,就是相信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