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的就是生活中的我们!” 钱江九桥连接萧山机场的河庄大道,直穿同一村而过。这个紧依钱塘江的小村子,比主城区更湿漉、更清冷。晚会开始前半小时,杭滑的演员们陆续吃完快餐,开始绕着礼堂快走热身。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吹进文化礼堂,要是不抖擞抖擞筋骨,所有人真的都快冻僵了。 “之前半年时间,全村一直致力于整治超面积农村辅房,助推乡村振兴。本来小年夜要举办的‘村晚’也中途搁置了,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文化下乡是文化礼堂今年春节期间第一场文艺演出。”不过对于当晚的演出,同一村妇女主任张海娜还有些担心。“不论高度还是面积,这个文化礼堂在河庄街道都是数一数二的。不过,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在春寒料峭的晚上真的特别冷。心里没底,不知道今晚的上座率会有多少。” 没想到,村民络绎不绝,现场一片欢腾。当杭滑戏曲演员梁雪唱起一曲温暖人心的《城里的月光》,声音瞬间传遍礼堂,驱散了刺骨的寒气。主妇们放下碗筷兜着围裙就跑来了,老爷子们戴上乌毡帽蹒跚而至,孩童们盘在父亲的肩上手舞足蹈。因为是工作日的傍晚,来看演出的老幼妇孺最多。 “杭滑参与杭州市新春文化下乡活动,至今已经第15个年头了。”杭滑青年演员、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人金一戈记得,去年春节前夕杭滑去的是河庄街道的江东村,今年则是一条江东大道之隔的同一村。《阿福上生意》,同一出独脚戏,同样的乌毡帽,金一戈的搭档从李想换成了朱明。第一次现场观赏国家级非遗项目独脚戏,村民们看得意犹未尽,乐不可支。 “节目真的很精彩,不少节目演的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我们啊!”贴近当下现实的主题搭配三位演员接地气的江浙方言和惟妙惟肖的演绎,小品《招女婿》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喝彩。“中国式家长热衷于催婚,很多情节都说到了我们儿女的心坎里。”今年29岁的村民小丁表示,《招女婿》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产生观众的共鸣。 如今,在文化礼堂这一“新地标”的带动下,同一村的文娱生活丰富了起来,邻里之间亲近了起来。张海娜表示,“定期文化科普,时常文艺表演,偶尔礼仪活动,更有电影下乡,已成为村民们的文艺生活‘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