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胡军两代“王子”重逢 再问“生存与毁灭” 作为莎士比亚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哈姆雷特》平均每15分钟就在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上演。3月22日、23日,由杭州文广演艺集团引进的新版莎剧《哈姆雷特》将首次亮相杭州大剧院。这是导演李六乙继《李尔王》后,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合作的第二部话剧作品,由戏剧“铁三角”胡军、濮存昕、卢芳担纲主演。 胡军,观众心目中的“荧幕硬汉”,铁骨铮铮,荷尔蒙“爆棚”。他应该是大侠乔峰、霸王项羽、开国皇帝朱元璋、革命将领张学良,怎么会和彷徨又忧郁的“哈姆雷特”扯上联系呢? 而导演李六乙眼中的“哈姆雷特”,就是胡军的模样。在他看来,人们常常忽视了丹麦王子感伤而脆弱的形象之下,也有英雄气概的一面。胡军自己也提出,人们不曾注意到“哈姆雷特”内心是有信仰的,每每对他信仰造成的伤害,让他产生了恐惧和迟疑。“这个人物身上的行动力,一直不被人所看见。我认为,‘哈姆雷特’既是一位思想的巨人,又是一位行动的巨人。” 29年前,濮存昕在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中扮演“哈姆雷特”,当时胡军扮演过掘墓人。这一次,胡军成了“哈姆雷特”,濮存昕则扮演老国王和谋害了国王的其弟。今年,濮存昕65岁了,胡军也已经50岁。两代“王子”舞台重逢,其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这版《哈姆雷特》胡军一家三口将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上。胡军是舞台中央的“忧郁王子”,妻子卢芳则同时出演王后和奥菲利亚两个角色,女儿胡九九因为在家宴上唱了一首歌被导演李六乙“发掘”,“让她也来参加《哈姆雷特》里的歌队吧!” 《哈姆雷特》是李六乙继《李尔王》后导演的第二部莎士比亚作品,在对比了朱生豪、卞之琳、梁实秋等多个翻译版本之后,李六乙最终选择了学者李健鸣所译的全新剧本。 创排过程中,包括胡军、濮存昕、卢芳等在内的主创人员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文本都进行了重新打磨。对于“To be or not to be”这句最为经典的台词,演员们将首次集体演绎七段不同翻译家的诠释——“在还是不在”、“生存还是死亡”、“活着或者死去”、“行动或者什么都不去做”……400年前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一次,他们将再度向世界提问。 这是目前中国舞台上最“跨时空”的一版《哈姆雷特》,从舞美、服装甚至台词都辨不清年代、地点。张叔平设计的服装宽袖大袍,看起来亦中亦西;舞台中心的圆盘和头顶的星球,象征着浩瀚苍穹。这种时空模糊的状态,正是李六乙的追求——莎剧之伟大,就在于无论何时在哪里上演,都符合当下的世故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