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这一年,这些美好的阅读空间
2019-04-23 08:57

阅读的习惯,就是阅读的未来

张磊

书香杭州,书店成网。

这一年,书店是越来越多了,根据一项统计,目前杭州的实体书店数达到了3157家,相当于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实体书店,这在几年前是根本不敢想的数字。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多方的努力——

一边是民营书店各显神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有了稳定的愿意为之买单的读者群。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商场里都少不了一家民营书店,它和电影院、餐厅、时尚品牌一样,成了标配。还有的书店走得更远,走进社区、博物馆、医院、学校。如果社会是树,这些组织就是最根本的有机部分,它们织成了一张网。

一边是国营大书店,走出了它们的舒适区,开拓全新的市场,利用物流、配送、覆盖面的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资源。萧山河上镇的绿野书舍,让村民出门就能买书,学生放学就能看书,把读书变成了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

背后还有政府的力量,大量的资源投入政策倾斜,让书店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用输血激发它们造血,如今才有了全新的阅读风貌,才有了这么多书店长在我们的身边。

无处不在的书店孕育了更大的读者群体,爱书的人也可以实现阅读随时随地、唾手可得,“让阅读成为习惯”在杭州正在变为现实。

这一代的书店早已不再只是书店,它已经迭代升级成了全新的空间,可以提供知识、享受、交流以及无限扩展的可能与变化的空间。

阅读空间成为标配,更像是我们对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更像是一种习以为常。致敬有时候是因为其稀有而难得,但习以为常则是一种生活常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少不了的一环来自阅读,它丰富我们的头脑,弥补我们的缺失,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景。

经过这么些年,传统与现代在互相轻视、敌对较量之后,终于进入了彼此协作的新时代。书店里有了VR、3D打印,网络上更打造出一批网红书店。

那未来呢?

不管怎样,阅读的习惯养成,才是阅读的未来。

单向空间:做执灯的使者

首席记者 张磊 记者 厉玮/文 记者 丁以婕 实习生 周奕辰/摄

这家开在运河边远洋乐堤港的单向空间书店对运营方是非常大的一次挑战,2500平方米的面积在单向空间已开的门店之中是最大的。但从去年12月底试营业开始,这家书店带给了杭州爱书人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网红指的是社交属性的话,那单向空间是符合的,每个周末都有不同主题的分享会,不少大咖都曾光顾。以“单向历”打头的文创产品也很丰富,可是在布置上显得非常克制,完全不抢占阅读的“主体地位”。串联起书店三层的“连接件”是非常时髦的展览,让人愿意花很多时间看完。店中店里还有网上很红的二手书平台“多抓鱼”,也在单向空间落地。

“一般人逛书店差不多半小时足够了,对于这么大体量的书店,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内容让他们去发掘新奇的地方。”店长邹栋林说,单向空间更希望用编辑的方法,像做一本杂志一样来做书。

所以不太看得到传统的大分类,更多的是那些很具有网红属性的主题词:孤独与爱、深夜醒脑、看剧不如看书……“畅销榜”“滞销榜”“大部头”这种榜单名字也足够“杂志化”。

“做书店其实就是执灯的使者,我们帮读者点一盏灯,剩下的就是他们去寻宝的过程。”他说。

【关于阅读的问答】

●书店应该传递什么?

读者里有位老爷爷,每次来挑二手书时,就会提意见,说书架太矮了,挑书不方便,我们就给他准备了一个小凳子。我们的店员也很可爱,有个店员以前做保险业的,面试的时候问他为什么想来书店,他说自己想成为卡夫卡这样的人(卡夫卡成名前也做过保险)。最近还有一群店员做了一个打烊电台,在每周固定一天的闭店前半小时放。这种有趣的读者和店员之间的互动,就会让这个阅读空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未来的书店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并不是要看一家店开了有多大,希望一家书店可以把周边的人吸引过来做交流,未来书店一定会更加社区化,能够满足这个社区居民们的长期需要,同时它也是生态完整的,提供一个完整的休闲空间。

晓书馆:公益阅读的先行者

3月24日,是杭州晓书馆一周年的日子。馆内一切如常,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也没有大造声势的横幅。唯一的一场庆生活动,就是4月18日馆长高晓松的“长别离·《晓说》说说心里话”暨“晓说一周年”伴读分享会。一如晓书馆的建馆初衷——推广公益阅读并开展各类相关学术、文艺活动。一年来,在这里发生的事,都和阅读有关。

记得刚开张之时,晓书馆带着很多噱头刷屏了所有人的朋友圈:安藤忠雄的设计、高晓松的诗和远方、读者的心灵后花园……过去的一年里,晓书馆吸引了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相聚大屋顶下。

大屋顶文化负责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馆长张炎表示,晓书馆的定位不仅是人们静心阅读的场所,还是一处以文艺精神为导向的美学空间。“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对阅读这件事心生向往,我们不排斥晓书馆成为一个网红地标。”

如今,馆内藏书近5万册,以文史哲图书为主,兼具文艺和学术气质,书品由馆长高晓松亲自过关。此外,晓书馆还首创推出了“伴读者计划”,一年七期伴读分享会,从001号伴读者高晓松开始,相继邀请考古学者刘斌、作家麦家、诗人张定浩、管理学者吴晓波、作家汪浙成、作家阿乙来到这里,与四方书友一同探讨脚下的诗和远方。分享会之后,伴读者推荐的书籍也会陆续出现在大书架上,供大家选读。

外界总在担忧,晓书馆会不会沦为游客摆拍、作秀的现象级打卡地?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多人去读书?还好,这里一直没有出现“拍照游客过多,无法静心读书”的现象。令馆长高晓松欣慰的是,晓书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固定的读者群,他们专为阅读而来。

晓书馆的另一层温度,则来自身系“晓围裙”的志愿者。阅读之外,他们在晓书馆建立起了一种以书为媒介、亲近而温暖的人际关系。一年来,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晓围裙”们活跃在晓书馆里,维护秩序并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导览服务。

眼下,一种兼具延伸属性和生活况味的公益阅读形态已经初见雏形。高晓松希望,杭州晓书馆的诗和远方里,不会有太多的商业痕迹,而是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像阅读本身一样简单、美好。

【关于阅读的问答】

●如何提升阅读这件事的体验感?

比如在书籍管理上,今年开始实行“彩虹分类法”,藏书依据标签颜色共分红、黄、灰、棕、蓝、绿、紫7品19类。容易分辨,搜索和阅读也更加便捷。

●最让你心生感动的事是什么?

一年下来,晓书馆的留言板更新了一轮又一轮,太多的故事,太深的感触。我看到了一些人因阅读而改变,也见证了一些人因阅读而相爱。

晓风书屋(良渚博物院):让文化传得更远

这几年,晓风书屋一直在走特色化个性化的路线,去年在走入浙江省人民医院后,又把医院书店开到了浙大一院,在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美术馆之后,又把第十四家书店开到了正在申遗的良渚博物院。

采访当天是工作日,博物馆前停车场上全是各种大巴,除了来春游的中小学生,还有游客特意慕名而来。店长姜爱珍告诉我,从开业到现在,就没有人少的日子,赶上假期更是书店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问到这一年最大的感触时,她说,“刚开业时,还会有观众在书店里趴着睡觉,跷脚大声聊天,甚至还会出现婴儿的尿不湿丢在书架上的尴尬局面,但现在大家都越来越讲文明,需要我们提醒的读者已经不多了。”

和别的晓风书屋不一样,这里有许多为良渚文化定制的周边衍生品,比如以良渚玉琮为原型的玉琮茶杯,成组的玉琮茶具、玉琮笔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开业前,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参观完良渚博物院后,还特地参观对良渚文创产品点赞。

这些特别的文创产品自然卖得好,但看起来冷门的文博类书籍也很受欢迎。姜爱珍说,很多人在书屋歇脚的时候,逛完文创区域后,会顺手拿一本书来看,看着看着就买单带回家。

无论是文创产品还是书,只要被读者带走了,就是让文化走得更远了,这才是最大的一种合力。

【关于阅读的问答】

●书店应该传递什么?

希望能借由这个空间让大家可以慢下来。以前很多人来良渚博物院看了一圈就走了,现在愿意坐下来喝喝咖啡看看书。这种慢就是一种回甘,缓一缓,那些展品穿越千年表达的情绪或许就能被捕捉到。

●能不能推荐一本书?

这个问题我问过博物院的院长,他推荐的是《权力与信仰》,里面关于良渚遗址的内容相当全面,也容易读懂。所以,这本书一直也摆在我们书店最醒目的地方。

网易蜗牛读书馆:文化生活空间有着无限可能

在滨江的网易蜗牛读书馆,外面有一大片草坪,最适合在阳光正好的下午翻一本书。这家位于高新区的阅读空间,开业半年多来,也已成为很多人乐意在闲暇时光逗留的场所。

馆长张兴说,这里可能是重拾“日常生活”的地方,它所希冀的它是人与阅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维系的场所。生活需要文字与诗意,然后再慢一点。“这个馆是把时间作为产品,时间永远分叉,它通向无数个未来。”

去年年末,读书馆举行了一场“告别博物馆”的展览,向读者征集了一些物品,“有读者寄来了父亲的遗物,还有小朋友寄来了绿巨人的玩具。”张兴说,这个展览后来非常成功,看的人特别多,“阅读在我们馆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有更多读者来这里彼此交流。”

交流已悄然发生,利用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读书馆推出了“一周CP共读”的活动,系统自动匹配阅读伙伴,完成任务解锁对方信息,一周后顺利完成所有任务的人会进入线下读书交流会环节面对面谈书。

还有一种交流则是打破了大公司之间的壁垒,馆里现在定期有志愿者来提供服务,其中有200名志愿者就是来自阿里巴巴的,每个周末都来,“有时候我们请行业里的牛人来做分享时,滨江那些高新企业的程序员们都会出现,彼此沟通。”

“叫读书馆,就是希望倡导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生活美学的展示和体验,是以人为维度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他说。

【关于阅读的问答】

●在书店有什么感动你的事情?

2019年的第一天,我们收到了一个外地读者寄来的巧克力,感谢我们的陪伴,这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关于读书,最大感触是什么?

读书才是核心和本质,纸质书还是电子介质都只是手段。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打破现在这样的壁垒,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不光是提升阅读的体验,还有对传统的传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