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为非遗文化播下传承与远行的种子——楼塔山里娃奏响600岁宫廷古乐
2019-05-24 08:51

俞飞是萧山楼塔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楼塔镇小”)副校长,前几日,她一个电话打给父亲,学生演奏细十番要用到竹筒。父亲二话不说上山砍竹,怕小朋友扎到手,还不断打磨竹筒。

楼塔细十番涉及10余种乐器,竹筒是学校特意为二年级学生准备的敲打乐器,在整一曲宏大的细十番曲谱里,敲打竹筒发出的乐音,只是作为简单的背景音,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一次简单且纯粹的敲与打,更容易把他们带进细十番的古韵里。俞飞说:“我们希望细十番能更贴近生活,更能被小学生所接受。”

楼塔细十番是明代宫廷音乐。据楼塔当地人讲,作为明朝御医的楼塔乡贤楼英辞官回乡后,就把这宫廷音乐带回了楼塔,一曲细十番因此绵延六百余年。而楼塔也仅用三年时间,让细十番完成了从市级非遗到国家级非遗的“三连跳”,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细十番一道,共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其为楼塔的“国宝”一点不为过。

然而,同很多乡村一样,越来越多楼塔年轻人不满足于乡村的“慢生活”,走出大山闯世界,就像他们手中的篮球一样,寻求更快的“速度”。对于600多年前乡贤留下来的“国宝”,因为“有界的难学”一直鲜有人问津,以至于楼塔细十番曾经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缺少了远行的梦想。

15年前,俞飞所在的楼塔镇小开始把细十番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尝试让小学生接触、学习、演奏细十番。尽管一开始的教学很草根,但似乎那时就为细十番种下了“梦想远行”的无界种子。

1

新老艺人的世纪对话

早在半个月前联系采访时,楼塔镇小校长毛仕波就已经向楼塔细十番协会的老艺人和楼塔镇小部分毕业生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学校做一场临时“演奏会”。

现场,古筝、琵琶、二胡等各种乐器依次摆开。发鬓斑白的老艺人们或敲打、或弹奏,将一曲《望庄台》演绎得气势磅礴。当然,被这帮平均年龄60多岁的快乐老汉们的执着所感染着,年轻的学子们也意气风发,在指导老师项虹的指挥下,一曲《上马骄 》让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楼正寿连连点头。

而这样一次新老艺人的集体登台,就像一次隔了六七十年的世纪对话。楼正寿说,尽管11年前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楼塔细十番的传承与发展可谓一路坎坷不断,它也总是提醒着每一位老艺人,要让细十番音乐走得更宽更远。

尽管楼塔细十番协会经常走出楼塔向外界展示细十番的古韵与魅力,也曾登上中央电视台。但无界细十番背后却“更有界”。当楼塔镇小要将细十番纳入教学体系时,楼正寿他们显得高兴但又担忧——充满古韵且又枯燥的细十番如何能真正走进小学生,这甚至比解一道“巴赫难题”要难得多。

比起临时“演奏会”上楼正寿一句简简单单的“蛮好!蛮好!”,沉淀在他心底关于细十番传承的话语肯定还有很多。在他纯粹的微笑里,有着对楼塔镇小15年坚守的感怀,而感怀的对象中,项虹肯定在列。

其实早在17年前,项虹从湘湖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萧山最南端的这所乡村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后,就与楼正寿团队有了接触。后面几年,项虹更是楼塔细十番民乐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年纪最轻的“古筝手”。这位桐庐姑娘,因为细十番,在踏进楼塔的第一步开始,就把楼塔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教书在楼塔,成家更在楼塔。而在她的17年细十番记忆里,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多元的形式,让枯燥的细十番变得活泼起来。

项虹说,“我们需要能让学生适应的细十番,说直白点,就是根据小孩子的特点,重新编配细十番节奏,适合孩子演艺。”所以在她的策划执行之下,学校在细十番演奏中加入了竹筒、大鼓等乐器,让细十番的曲调声更加丰富,甚至用古筝的方式演艺细十番。也尝试使用校本教材,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细十番普及型教育。学校更在尝试,在老艺人弹奏细十番的同时,加入学生吟诵的环节。

正如俞飞所说,“细十番听一次惊艳,听太多可能就缺少某种感觉了。”所以学校对细十番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把细十番能真正引入学生的心底,让枯燥的事情更有意义。

因为他们知道,细十番的艺术,是“无界”的。楼塔是中国篮球之乡,曾有媒体用“楼塔的篮球,巴西的足球”来比喻篮球在楼塔的盛行之风。更多人认识楼塔,就从这“无界的篮球”开始。当一届届学生毕业走出楼塔山乡时,埋在他们心底的“细十番文艺种子”也走出大山,随其逐梦。

而当小学生爱上细十番,也是它流传6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改变,楼塔细十番也不再单单属于楼塔,就像楼塔篮球一样,从“隐世在大山里的瑰宝”,真正变成“无界的艺术”。

2

五任校长延续15年的集体焦虑

但仅有一两个“项虹”是远远不够的。

原因只有一个,细十番演奏难度极高,仅乐器就有二胡、琵琶、笙、柳琴、扬琴、编钟、大鼓等10多种。对小学生来说,这是相当大的技能考验,不仅仅是吹拉弹奏,还有“力气”的问题。

这方面,楼迪明或许最有发言权。他是土生土长楼塔人,听着细十番长大。在师生眼中,这位外貌像极了“鲁迅”的体育老师,就是琴棋书画样样通的“三好学生”,更是楼塔吹笙第一人。从1992年开始他就在这所学校教体育,学校开始细十番教育的前两年,他也教学生吹笙、拉二胡等。

而他的课堂就在操场。当时,他挑了四位肺活量好,又还喜欢音乐的学生,在操场上,一边教篮球,一边教细十番。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学校篮球队和细十番队中相当比例的队员是同一批学生。

但楼迪明与乐器教学,只是短暂的两年相遇。他说,“像我这种只懂得一点皮毛的人来说,不太敢去教学生,而我更多精力还是放在体育上。”

尽管学校也尝试过“由会乐器的老师教不会的”这种教师互学的模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但楼迪明的观点也反映出绝大多数在校老师的教学现实。所以从2005年起,学校开始引入校外力量。先是邀请当地老艺人手把手教学。2006年,改由萧山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授课。2009年,引入浙江大风艺校。2015年,又换成萧山绍剧团的专业老师,一直授课至今。

毛仕波说,楼塔细十番当地老艺人中年纪最小的,都已有60多岁,但他们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磨合期”学生就不太适应。所以后来的授课中,学校邀请的都是在楼塔之外的专业老师,老艺人则从演奏风格上做把关。而之所以这般“折腾”地平均三年换一个校外团队,除了经费有限外,更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路程。很多时候,从杭州或萧山中心城区到楼塔,车程一两个小时,但授课时间只有个把小时。久而久之,校外力量就“断了弦”一样。

“突然哪一天,校外老师又不来了,怎么办?”15年来,包括毛仕波在内,学校已经换了五任校长,而这个“突然”的顾虑问题也一直没有打消。但也在这不停歇的焦虑中,学校坚持了下来,不断寻找新生力量,不断寻找创新的改变。15年下来,楼塔细十番在这所乡村小学,已经从兴趣小组,变成了社团,还变成了一门“校本课程”,在更多年轻学子中,种下了细十番的文艺种子。

3

枯燥且美好的毕业礼物

在这场新老艺人同台的临时演奏会上,楼塔初中初一学生楼璐,是被邀请对象之一。她抱着才买了一年的琵琶,走进一路之隔的母校,回到熟悉的舞台,静静地等待与学弟学妹的“集体演出”。

每隔一年,学校都会从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新队员,组建新一届的校细十番民乐队。至今学校已培养了七批共300余名细十番小队员,楼璐是第七批学员中的一个。那些年的每周三下午,她和其他队员雷打不动地集合,又分别进入八个独立的器乐教室,分场地、分人、分老师训练。

而弹奏细十番,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俞飞说,学校细十番教学目前只引用了三个古曲谱。这意味着从二三年级开始的四五年时间里,学生能够集体弹奏的,也只有三个曲目。

因为单调,所以在细十番教学的前几年,学校要频繁做家长动员。多数家长的想法很简单,细十番对孩子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用处,怕耽误学习。但最近一次新乐队报名,情况却是天与地的反转,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占了学校二三年级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之多。

为何出现这样的反转?在毛仕波看来,大概就是坚守的无形力量。“15年来,我们做到了由师生到家长,由学校到社会的传承辐射作用。”

当然,对以往的300多名细十番乐队成员来说,每年毕业前的才艺展示,就像一次汇报演出,成了他们心中最神圣的节日,也是最美好的毕业礼物。正如楼璐所说,很多次被老师批评,觉得学不下去了,但听到曲子弹成后是那么优美,就感觉是“偷着乐”。“现在,一有时间我就练。如果周五放学早,也会来看看老师。”而这大概就是她心目中的美好校园吧。

确实,15年的坚守不容易。特别是两年半前,学校改扩建,学生训练场地就临时安排到了学校西侧的简易板房里。等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新校舍也要投入使用了。毛仕波说,有了新场地,我们要把乐器进课堂这件事重新捡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会一种乐器。

而更宏大的想法还在明年——“红灯笼在前引路,民乐队小队员穿着明朝服饰,踏着士大夫四方步,擎着琵琶、笛、箫、笙等乐器,缓步前行,以行姿弹奏细十番古曲。”毛仕波说,学校正在适当还原楼塔细十番历史原貌的场景。对今年毕业的学生来说,这肯定是一份最值得纪念且美好的毕业礼物。

传承, 是遇见美好后的执着

多年来,本报一直在为抢救与传承这项非遗文化发出声音。(图为2003年7月14日本报相关报道的截图)

郑晖

有时候,音乐并非仅仅音乐本身,它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

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今天,古老的智慧和文明总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平静和骄傲。细十番的传承,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丰满的历史和文明。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命题。对于文化多元性的保护,我们格外需要那种虔诚和投入的态度。因此,所有获得过细十番底蕴滋养的人们,所有期盼将细十番进行传承和创造性地现代转化、融入生活的人们,都值得被尊敬。

因为他们知道,非遗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与时俱进;非遗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朝气蓬勃。

因为他们知道,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

当古老的传统与文化迎头撞上现代商业世界,非遗不可避免地开始拥抱现代技术、互联网、品牌和资本。传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是,经由创新这扇打开的窗,或许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艺术在未来依旧生生不息。

冯唐说,“器物有美,器物有灵,我们通过器物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我们通过细十番,因为这种守得住寂寞不断磨炼,让我等凡人相信这尘世之中,也可以有疲惫生活里的梦想,和浮动光影里不灭的仰望。

这个世界上,可遇不可求的事,有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细十番,和二十来岁的你。

细十番的弦外之音,美妙至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驻萧山记者 方亮 通讯员 朱小玲 视频/记者 刘乃武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