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杭州非遗:左手振兴,右手传承
2019-12-20 08:59

8000年的文明演进与发展,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些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那些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那些千姿百态的传统民俗,它们,是历史留给杭州的珍贵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宝贵记忆。

曾几何时,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急剧改变,许多传统技艺处于失传的边缘,许多好听的戏曲少有人唱起,许多有趣的民俗从人们生活中淡去。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天的杭州,越来越多的非遗珍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回到人们的生活,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泽。

自豪

融入当代生活,非遗杭州触手可及

它是浮于鼻端的香气,它是手中的把玩的器物,它是舌尖的味道,它是耳边的声音……在杭州,非遗是“鲜活”的,并且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今年,有两场与非遗有关的活动让杭州市民印象深刻。

一场是9月23日在上城区太庙广场拉开帷幕的“指尖上的非遗”——杭州非遗技艺展评活动。中国篆刻、雕版印刷、杭州刺绣、八都麻绣、富阳纸伞、建德杨坞面塑、桐庐剪纸……饱含杭州民间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轮番上演,让观众在惊叹声中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之美。与此同时,杭式春卷、建德状元饼、龙门油面筋……非遗美食技艺的传承人当众烹饪,由非遗专家与美食技艺专家评分决高下,现场香气四溢,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品尝和回味“小时候的味道”。

另一场是9月27日在杭州艺尚小镇上演的“最忆是杭州·传统音乐展演”。这是一台独具韵味的展演,节目中展示的都是杭州市非遗传统音乐类项目,清脆悦耳的畲歌,柔美委婉的“江南丝竹”,纯朴而富于激情的古琴演奏……让观众醉倒在非遗雅韵中。

这两场活动展示的只是杭州非遗的一个侧影。杭州非遗之丰富足可以令每个杭州人感到自豪。表演艺术类精彩纷呈,地域特色鲜明。譬如民间龙舞,就有萧山河上板龙、临安水龙、富阳富春茶龙、建德诸家断龙、西湖五彩龙、余杭滚灯龙、淳安汾口草龙、桐庐彰坞狮毛龙等数十种之多。手工技艺独树一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名副其实。精美绝伦的杭绣、西湖绸伞、戏剧服装、王星记扇子、扎染、铜雕和竹编等传统手工工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各种民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上城区的吴山庙会、余杭区的径山茶宴、拱墅区的半山立夏节习俗,滨江区的西兴祝福等,风格迥异,各具韵味。

更让杭州人自豪的,是杭州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杭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4项,入选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5项,遥居全省榜首。2019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8年度)》,杭州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

多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市、县、乡镇“三位一体”、非遗机构、非遗专家、保护单位、传承人、社会力量的“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的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正是因为这些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杭州非遗才能如此精彩地“活”在今天的生活里。

在杭州非遗保护工作中,有两个关键词特别显眼:一是“振兴”,一是“传承”。一方面,与时俱进,让非遗在当代生产生活中振兴;另一方面,注重非遗的传播的传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人中的传承,为非遗的未来种下种子。

振兴 

留住乡魂乡韵,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非遗是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文化传承,而非遗正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历史的文化记忆和积淀,同时也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众多非遗项目,经过生产性保护和发展,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杭州市坚定“以文化兴推动乡村兴”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非遗保护工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新篇章中绽放。其中,通过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非遗植入乡村旅游发展,用旅游的载体让非遗活态延续,特别引人瞩目。

今年,就有25个村被认定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这些村庄通过发掘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有的村庄将非遗表演艺术发扬光大。富阳区常绿镇大章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常绿板龙历史悠久,已有550多年的历史,因其气势宏大,场面壮观、制作精美、观赏效果佳而获得广泛赞誉。2012年起,村里对常绿板龙进行了重新挖掘传承,让这条“龙”重焕光彩,日渐成为各类大型节庆活动的常客。常绿板龙不仅当地节庆、节假活动频频亮相,还多次受邀到渔山稻香节、西湖博览会等重要场合表演。如今,村里正积极将常绿板龙等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增强与游客体验互动,让这条“龙”更加活灵活现。

有的村庄将非遗技艺进行活态展示。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是西湖龙井的产地之一,拥有传统西湖龙井炒茶技艺的场所——元帅茶炒制中心。解放初期,朱德元帅曾4次视察外桐坞村,在这里与村民一起开荒种茶。如今,每年春天采茶季,农户都会在元帅茶炒制中心手工炒制茶叶,向游客展示西湖龙井茶制作全流程。不仅如此,村里年年都举办一系列的采茶活动,炒茶比赛、品茶比赛等。最受欢迎的是茶文化体验,从采茶到炒茶,再到晒茶,品茶,“当一天茶农”的体验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除了炒茶技艺,外桐坞还深度挖掘龙坞年俗、仇氏孝文化、农耕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游客9.8万人次,经济收入达到420万元。

有的村庄将民风民俗重新整理挖掘。建德市大同镇的高桥村已连续9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文化节。文化节上,嘹亮的畲歌萦绕在畲乡上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宾客用膳时,热情的畲家主人端出色香味俱全的畲族美食“畲韵七菜”,奉上竹筒酒,口唱敬酒歌,欢迎远方来客。此外,高桥将畲茶、畲酒、畲药、畲带、畲歌、畲桥、畲山等七个元素结合,打造“七彩畲韵高桥”产业品牌,初步培育成一条产业链。

不难看出,非遗与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为杭州乡村的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此同时,非遗也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活力。

传承 

播撒传承种子,非遗大步走进校园

非遗,不仅承载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因此,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遗的未来,仅仅依靠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就够了么?显然不够!

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不仅仅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其内容本身。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的延续,主要不是依靠技艺传授,而是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因此,只有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自觉传播和传承非遗,非遗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非遗进校园,无疑是让年轻一代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的一条好的路径。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杭州,非遗进校园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保护形式,杭州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非遗项目纳入校本教材,开设专业课程等,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下城区杭州市长江实验学校,非遗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早在2014年,长江实验便与“杭州十竹斋”签订课程合作协议,正式开设《木版水印》课程。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拿起雕刀,雕刻出意趣盎然的作品,丰子恺系列、自画像系列、G20各国首相系列……然后,印刷上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长江实验常常有国际交流活动,独具特色的非遗教学项目也引来国际友人的惊叹。校内350平方米的全国首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基地——“木版水印体验馆”是外国教师和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在那里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印刷术的魅力。据统计,2017-2019年,学校“木版水印体验馆”及课程展示对外接待来访参观团150批次及以上。“不仅是我们的孩子,国外的学生也特别喜欢,让他们来体验木版水印,然后带回去,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该校校长丁杭缨说,等时机成熟了,还想把“木版水印”的课程输出国外。

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非遗不仅出现在学生的课程中,还被不断创新,开发成受人欢迎的非遗产品。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位于桐庐县,在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该校结合桐庐传统文化,成立了“桐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创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目前,已引入桐庐剪纸、合村绣花鞋技艺、钟山石雕、桐君中药文化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开设了32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课程;聘请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来讲课辅导。更抢眼的是,该校自觉地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组建了“慕云文创”“匠心少年”“千寻”等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团队,研发出了包括以剪纸文化为元素的书签、富春十景雨伞、桐君老人IP等非遗衍生产品,其中,融多种非遗文化于一体的玉兔桂花香囊入选了2018年杭州市“有礼相伴”伴手礼。

在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非遗与旅游紧紧融合,成为学校培养专业跨界、能力复合旅游人才的载体。

“文旅融合是大趋势,作为旅游学校,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故事的能力,而非遗人的匠心匠艺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该校旅游专业部负责人许静老师介绍,作为杭州市唯一一所以旅游为特色的专门化学校,学校发挥“旅游”学校的优势,促进“非遗+旅游” 融合,早在2011年,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就对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实践开展相关的实践与探索。

该校先后在课程中融入制扇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跨专业整合与实践,破解非遗传承的困境与现状。譬如,围绕“绿茶制作技艺”,该校构建了“茶:一片叶子的旅行”课程体系,园林专业种植茶与制作茶,传承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酒店专业以茶艺与茶席服务,推动茶艺的创生演绎;旅游专业从茶旅游研学路线为载体,将非遗文化注入研学实践;商务金融则从茶席设计与会议服务,凸显茶文化的应用与实践,以此“传承西湖茶韵,讲好杭州故事”。

今年9月,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确认,16所学校入选。这些学校,积极将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学,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大大提高了年轻一代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可以说,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未来可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姜雄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