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拖时间,就要活活憋死!”肺癌病人气道严重受压 内镜中心,一台支气管镜诊疗正在进行。监护、麻醉、气管镜置入、放置支架,气道打开,肺慢慢膨胀……几分钟后,病人苏醒,深深吸了一口气。为了这顺畅自由的呼吸,为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有一个医疗团队始终陪伴在旁,那就是麻醉医生。 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日前,记者走进了浙大二院内镜中心,这是省内首家由麻醉手术部主导的无痛诊疗中心。从一次支气管镜的诊疗变革,或许更能折射生死之间,麻醉医生的责任重大。 肿瘤压迫气管 生命通道重新开放 “你体验过米粒呛入气管吗?有人形容咳到有濒死感,这种支气管镜和米粒差不多粗细,但需要伸入到气管中进行检查取样,普通的支气管镜更粗,反应愈加强烈。”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严敏教授,指着手中最新的超细支气管镜说。但对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而言,支气管镜诊疗是唯一的活路。 王大伯的病情就是如此棘手:20天前突发气急,1天前无法言语,送进医院检查后发现,肿瘤压迫到气管,导致气管只残留10%的通气通道,一侧肺已完全堵塞。 “再拖延,就要活活憋死了!”此刻,首要的任务是气管再通。但病人因为呼吸不畅,烦躁不安,无法进一步的治疗。 呼吸科医生请来麻醉科医生会诊,考虑到王大伯有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史,麻醉科资深医师制订了舒适安全的治疗方案。在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护下,麻醉药缓缓注入王大伯体内,王大伯很快平静地睡着了,呼吸科医生顺利置入两枚支架,打开气道。 手术结束后,王大伯被推入复苏室,麻醉医生始终严密监控着他的各项生命指征。没过多久,王大伯苏醒,舒舒服服呼出了一口气,生命通道重新开放。 改变的是医患观念 紧锁的眉头松了 在内镜中心,呼吸科医生都有过病人中途下床逃走的经历。 “临床上,支气管镜传统操作是在咽部作局部表面麻醉,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检查。当气管镜进入声门时,患者容易出现咳嗽、憋气、恶心,尤其是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紧张、害怕,不愿接受检查,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断操作,有些患者因此而失去宝贵的治疗时机,非常可惜。”严敏教授说。 能不能让治疗更舒适一些?让患者不再眉头紧蹙?2013年,浙大二院成立省内首家麻醉手术部主导下的无痛诊疗中心,多学科联合推进的舒适化医疗服务,让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以往谈之色变的门诊介入性内镜检查和诊疗项目不再痛苦。 “可别小看了麻醉的重要性,气道是人体的生命通道。诊疗过程中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和麻醉药品剂量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既要让患者睡着,避免呛咳、误吸等不良反应,又要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麻醉药多了少了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只有工龄15年以上高年资的麻醉医生才可以展开。”严敏教授说。 2013年11月,浙大二院为一名56岁男性肺癌患者在无痛支气管镜下置入一枚气管支架以来,这些年,接受无痛支气管镜诊疗的病人越来越多。2018年共开展2000余例无痛支气管镜诊疗,无痛比例60%以上。 从睡着管到苏醒 越管越细 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麻醉总量达到338万人次,其中像无痛内镜此类的手术室外麻醉达到136万人次,增长25%以上。浙大二院2018年总手术量逾14万台,其中手术室外诊疗超过了50%。 正因如此,麻醉医生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3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19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部署2019年改善医疗服务重点工作。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在“行动计划”系列文件中首次出现。 “加强麻醉医疗服务,意味着麻醉医生不仅要把病人从睡着管到苏醒,还得越管越细。”严敏教授谈到,尤其是我国步入老龄化阶段,高龄及超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已不再成为禁忌,老年危重患者围术期安全,将是麻醉医生全新的课题。 “越来越多的学科提出舒适化诊疗的需求,麻醉医生的团队建设跟不上临床发展,缺口很大。”严敏教授说,每1万自然人群中,美国有麻醉医生、麻醉护士各1.25人;英国有麻醉医生2.8人,中国仅有麻醉医生0.5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的比例计算,中国还缺30万名麻醉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