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担当作为好干部於卫国 下午5点多,於卫国结束了当天的第三个会议,匆匆去食堂吃了口饭,便迎着晚高峰出发赶往老余杭。过段时间,余杭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就将迎来验收。所以这几天,他一有时间就往小城镇施工现场跑,寻问题、找差距,每个项目都用“极致”的标准来要求和改进。 於卫国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人,现任余杭区副区长的他,分管着辖区内规划和自然资源、建设、交通、征迁、安置等工作,是余杭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的“施工队长”。因为学的是建筑,自打第一天工作起,看图纸、跑现场、盯项目、帮协调就成了他工作的日常。晴天一双布鞋,雨天一双雨鞋,一有空就穿梭在余杭的大街小巷、城市和乡村,小到一个街角公园,大到余杭全域的规划和建设,处处都有於卫国的身影。 “在工作中要多运用‘一线工作法’——走到一线、干在一线、联系在一线,才能有思考、发现、改进、突破。”这是於卫国工作中最常说的话,熟悉他的同事,都对这条“跑在一线”工作法印象深刻。就拿2012年的海创园建设项目来说,按计划,海创园要在当年9月完工,但到7月中旬,土建工程还未完成,玻璃幕墙尚有25万平方米未安装,大家都觉得一个多月内不可能把剩余的都建完了。於卫国二话没说,把总包单位负责人请到现场,蹲点办公,现场协调现场解决,在海创园边上住了一个多月,硬是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只有扎根在一线,才能知道现场每个环节,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於卫国说。 建筑出身的於卫国还深知规划编制的龙头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精准实施是最好的落实。绘好新时代余杭画卷,规划是最重要的起笔。”多年的工作历练,也让他从规划的“门外汉”变成了“巧能手”。 余杭区地域广阔,区内发展不够平衡,瓶颈如何破?按照产城人文融合的理念,於卫国主导编制了“三城一区一带”空间规划,即临平创业城、良渚文化城、未来科技城、大径山生态区的分区规划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这些规划打开了城市空间格局,拉出了城市发展框架,余杭整个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同时,在他牵头下,接轨“大上海”概念研究、轨道交通2050战略、临平2049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等研究紧跟而上,这些规划研究,为余杭下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於卫国认为,余杭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就是做到职住平衡、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到规划上,就是贯彻好功能混合的理念,打造工作、生活、学习、休闲15分钟交通圈,这也对一个地方的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临平为例,去年以来,老城区有机更新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三路一环”快速路开通后交通出行更为顺畅,地铁工程、千岛湖配水工程、临平净水厂等场站建设快速推进,这些基础配套设施的升级为区委区政府明确的“东部腾飞”目标做好了充分准备。 “我其实特别感谢这个时代,干事创业的氛围特别好。作为基层干部,我要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尽责干好每一件事,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自己。”於卫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