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5日下午4时,作为毛主席接见革命群众的第19次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万多革命战士齐聚在人民大会堂。当毛主席向大家走来频频挥手致意时,全场欢呼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七分钟的会面,蔡钊根努力睁大眼睛,眼眶涨得酸疼都舍不得多眨一下。 那一年,他32岁,部队仅有的两个名额之一,到北京出席空军召开的第二次“四好连队”代表大会。“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见毛主席,激动得整个人都在发颤,热泪盈眶,心怦怦乱跳。” 从1955年3月到1979年10月,蔡钊根在部队度过了25个春秋。作为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得起胸前的这枚党徽,把青春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 没有人民的军队 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蔡钊根有一个“宝箱”,里面珍藏着两件绣得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像。曾有人出高价欲买,他拒绝了。 因为这是无价的。在等待毛主席接见的四个多月里,他用一针针、一线线,把爱党、敬党、颂党之情融进了亲手绣制的毛主席像。 彼时我国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部队大批老兵复员,需要补充大量新兵入伍,加强部队建设。1954年中央政务院下达了征兵命令,蔡钊根作为补充兵员应征。他的初心很纯粹——“我不去当兵,谁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呢?” 半年后,蔡钊根正式入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义务兵编制人员。 1959年,中印边界紧张局势一触即发。蔡钊根和战友们集合在一起,拿着枪,和衣而眠,一声令下,就要上战场。行李都打包好提前寄回了家。后来他听说,当时母亲哭红了眼,生怕儿子回不来了。 身为一名“南方兵”,蔡钊根在山东服役了20多年,起初真的是“咬着牙硬扛下来”。每天早晨五六点出操拉练,冷风就像刀子一样呼呼地刮;夜里睡觉,军大衣压着棉被还冻得直哆嗦。 由于在部队表现优秀,1958年,整个通讯独立团两个班的唯一一个入党名额给了蔡钊根。之后,他提了干,立三等功3次,并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 蔡钊根作为通讯营二连指导员,是战士们的知心大哥。谁的训练状态不对劲,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当时工资一个月是70元,没见他往家里寄,寄给家境困难、长辈生病的战士倒是常有的事。”妻子翟芝莲说。 从无到有筹建新街道 多难都要把工作做好 即使后来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辗转多个不同工作岗位,蔡钊根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部队作风,事事以身作则。 1987年10月,采荷街道成立在即。为组建社区居委会,身为筹建小组第一副组长的蔡钊根,一户户上门摸底、考察比较,再培训居民干部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反映群众心声,三个月内早出晚归。 “那个时候真的是从无到有,白天讨论,晚上开会。一天结束了,回家扒一口冷掉了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干。”蔡钊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吃点苦,垫点钱,都不要紧。重要的是,组织交给我的工作就要认真完成。” 一誓入党,一世为党。“永远跟党走,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这句由心而发的誓言,至今仍回荡在84岁蔡钊根的耳边。 眼下,虽已耄耋之年,蔡钊根仍希望发挥余热,近期他正计划去社区退伍军人管理服务站,迎八一,忆往昔,为大家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激励青年再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