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人发展到500人,他们守护着远来的“房客” 8月4日下午5点36分,断桥依然游人如织。 7只鸳鸯立在西湖的木桩上,用喙理了理羽毛,扑棱了几下翅膀,试飞两次后,终于一起展翅,飞向更开阔的水域。断桥上的游人发出一阵惊呼,西湖鸳鸯志愿守护队队长程国龙则赶紧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 今年夏天,西湖里共诞生了13窝小鸳鸯,8月4日“首飞”的是最后一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天”。“天天”飞向天空,意味着500名志愿者守护了101天的68只西湖小鸳鸯全部平安长大,开启了新的生命旅程。 “看着小鸳鸯独立飞翔,我们感觉就像父母看着孩子长大离家,虽然有些不舍,但也很欣慰。”程国龙看着小鸳鸯远去,喃喃自语。 小鸳鸯会离开西湖吗?不一定,志愿者们长期观察发现,属于候鸟的鸳鸯,有些已经爱上了西湖,居然成了“留鸟”。“鸳鸯定居杭州,是因为杭州的天时、地利、人和。既然鸳鸯喜欢杭州,我们就要让它们一代代地在杭州平安长大。”程国龙笑笑说,其实,杭州人非常乐意看到“鸳鸯戏水”成为西湖的新景观。 最平静的守护 是对小鸳鸯最大的温柔 “4月26日,在镜湖厅公园沿湖柳树上,西湖小鸳鸯第一窝出生,取名‘山山’。活动区域:西湖。”这段话写在《2019年西湖小鸳鸯守护行动》的记录本上,是志愿者今年的第一篇“西湖小鸳鸯成长日记”。3本厚厚的记录本上,每一窝小鸳鸯每天每个时段的活动区域、吃喝拉撒、健康情况都被详细记录下来。小鸳鸯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它们可能面临天敌、投喂、惊吓、捕捉…… 为了方便辨认和守护,志愿者给每一窝小鸳鸯都取了名字。这些名字都来自孤山上“西湖天下景”亭子上著名的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以及“西湖天下景”亭匾。 志愿者对小鸳鸯的守护以不打扰为原则,因此,守护鸳鸯常常是平静的。志愿者老邵,今年6月连续数日在凌晨4点半前赶到新新饭店附近的梧桐树下,观察鸳鸯出窝的情况——从成年鸳鸯返巢情况,可以推算出小鸳鸯出窝的大致时间。凌晨的守候,只为小鸳鸯在过街时,不被往来车辆碾压,这样,它们才可以顺利地跳进西湖。 有时,守护也要闹出点儿动静。去年6月,志愿者茹宝妈发现鸳鸯妈妈只带着一只新生鸳鸯在西湖游泳,她立刻根据记录找到了望湖楼附近的鸳鸯窝。循着叫声,她很快发现小鸳鸯被困在了北山街的中央绿化带里。为了救出了3只小鸳鸯,辖区交警在早高峰时段帮忙截停了过往车流,只为防止小鸳鸯遭意外碾压。 有时,守护还是激烈的。今年6月13日,一只赖床的小鸳鸯落单了,因为受惊在北山街上一路狂奔,最终被困。志愿者“猫咪”3次下到浙赣铁路局旧址的一处宽40厘米、深2米的缝隙中,耗时2小时,终于把小鸳鸯救了出来。她浑身脏兮兮、手捧小鸳鸯在北山街上喜悦小跑的样子,给其他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份坚持是下意识的,保护鸳鸯和保护孩子对我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作为年轻妈妈,“猫咪”这样说。 500人志愿者队伍背后 是更多有爱的杭州人 8月4日傍晚,目送“天天”飞走的程国龙来到孤山公园北门旅游服务社,取走了《2019年西湖小鸳鸯守护行动》记录本。和店员乐青大姐告别时,程国龙一个劲地道谢:“3年了,真是给你添麻烦了。” 2017年,西湖鸳鸯志愿守护队成立时,需要找个值班人员交接点,孤山公园北门旅游服务社的乐青大姐热情邀请守护队到店里交接。“交接点对守护队很重要,每天都要到点上交接4个班次,日子久了难免会影响人家做生意。”程国龙怕给旅游服务社添麻烦,提出要付费,被乐青大姐拒绝了。“守护小鸳鸯是公益的好事,钱我是不会收的。”乐青大姐说。 像乐青大姐这样自觉参与守护小鸳鸯的“编外志愿者”还有很多。今年6月的一天清晨,断桥附近一棵梧桐树上,鸳鸯妈妈带着孩子们出窝,立即引来了人们的围观。白堤上的一名保安看见后,娴熟地指挥人们让出一条路来,让10只鸳鸯顺利下水。“时间久了,西湖边的几十个保安、环卫工人都和我们相当熟悉了,他们也会主动守护小鸳鸯。”陆建利说,不少杭州市民看到有游客抓小鸳鸯或给小鸳鸯投食,也会上前劝阻。 每逢节假日,不少中小学生会跟着父母到西湖边守护小鸳鸯,并向游客讲解野生鸳鸯的习性,提倡不打扰鸳鸯的正常生活,劝阻投喂和抓捕行为。“孩子知道小鸳鸯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后,会对生命和大自然充满敬畏。”周扬是一位老师,她每周都会带着10岁的女儿去西湖边守护小鸳鸯。 守护鸳鸯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者们深感欣慰。“守护鸳鸯成了杭州人的集体自觉,如果哪天能像礼让斑马线一样,那就更好了。”程国龙笑着说。 除了市民自发,杭州市的职能部门也在守护鸳鸯这件事上不遗余力。西湖荷塘里有鸳鸯最喜爱的食物,可荷塘是被拦网围住的,许多小鸳鸯觅食后有进无出,因此,西湖水域管理处每年都为小鸳鸯搭起“爱心桥”,方便小鸳鸯进出;园林绿化部门修剪梧桐树时,如果发现鸳鸯筑巢,便会在不影响树干生长的情况下,选择“刀下留情”…… 从断桥到万松书院,西湖文化中从不缺乏爱情的元素。当“鸳鸯双栖蝶双飞”成为西湖中的实景,背后透射出的,是城市更具大爱的温情。报道图片由程国龙、陆建利提供 3个爱鸟人抱团 发展出一支500人志愿者队伍 鸳鸯是候鸟,每年秋天从北方飞来,一般会在杭州过冬、求偶,来年春天北返繁殖。也就是说,按照常规,鸳鸯应该在北方繁殖,而不是在江南的西湖水域。 然而,2016年,情况有些反常。 65岁的老潘酷爱拍鸟,2016年夏天,他的镜头陆续捕捉到鸳鸯在西湖繁殖的画面。同样爱鸟的浙江省野鸟会副理事长程国龙发现这一现象后,既惊讶又觉得正常。“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生存水域的水质要求极高,被称为‘水质检测员’。”程国龙说,“杭州的环境逐年变好,西湖水质佳,食物丰沛,鸳鸯不愿跋涉万里去北方,这才留下来繁衍后代。” 生态环境好,鸳鸯就能生存无忧了吗?不能。在西湖水域生活的鸟类中,鸳鸯算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一种。一来,它们体型小、力量弱,即使在岸上,也很有可能成为流浪猫的猎物;二来,鸳鸯亲近人类,在游人如织的西湖景区,不少人对小鸳鸯心生好奇,而他们触摸、抓捕、投喂的行为往往导致小鸳鸯夭折。 2017年5月2日,孤山以东湖面上,一只母鸳鸯带着一群小鸳鸯出游。岸边有人投喂食物,毫无戒心的母鸳鸯便带着孩子们靠向岸边。突然,一名游客伸手将一只小鸳鸯抓起,准备带走,正在拍照的程国龙立刻上前阻止。没想到,游客不以为然:“不就是只野鸭子吗?”直到程国龙说要报警,那名游客才随手将小鸳鸯扔回了湖里。游客不知道的是,那只小鸳鸯第二天便夭折了。 “大部分人是爱鸟的,但爱心用错了地方。”同样是爱鸟人的陆建利长期观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17年,有人解剖了一只死于西湖水域的鸳鸯,发现它的腹中有大量未消化的香肠、花生、辣条。“鸳鸯的食物是小虫、蚯蚓、浮萍、草籽等,它们无法消化人类的食物,很容易胀死、噎死。即使它们能消化,长期摄入人类食物也会导致它们野性丧失、种群退化。”陆建利说,需要有人来阻止这种“畸形的爱”。 程国龙、陆建利、老潘,原本各自在西湖边转悠着观鸟、拍鸟的3个人,虽然互相碰过面,但都只是点头之交。没想到,在守护鸳鸯这件事上,他们一拍即合。程国龙与浙江省野鸟会、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商量后,于2017年牵头成立了杭州市西湖鸳鸯志愿守护队,并担任队长,陆建利和老潘也加入了队伍。 近3年时间里,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最后达到了500人的规模。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而且并非是清一色的杭州人,一些志愿者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甚至外省,他们赶来杭州,只为守护鸳鸯,哪怕只是一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