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孩子也从医,那是“基因遗传”,还是行为传承?“潜意识里的一种选择吧!”微信语音那头,远在北京的专家邵荣光说,虽然祖上三代都从事中医,其实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还是天体物理,“不过必须做一行爱一行啊”。
邵荣光是上世纪70年代建德严州中学的毕业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 潜心攻读 心系祖国医学 1977年第一次高考,邵荣光就“中了”,但是“政审没有通过”;次年重考,他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也算子承祖业了。 都说读工科难,医学专业则是难上加难。药名药理药方成千上万,这些繁琐枯燥的内容全得硬记,从大学到博士,邵荣光苦读了整整10年。不过,在旁人看来非常艰难的医学知识,他却乐在其中,笑笑说:“理解了也就不觉得难了。” 上世纪80年代,邵荣光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后攻下了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在导师的推荐下,一度奔赴美国,在世界知名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研究员。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呼唤人才回归,他毫不犹豫地提前半年结束合约欣然归国。“国内的舞台更大。”邵荣光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因为专注高效,他几乎每年有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1997年,肿瘤细胞周期调控治疗发表在美国《肿瘤研究》杂志上,世界各国的索引就有几百条。后来又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等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 创新不止 实干诠释奉献 几十年干了就干了,邵荣光一生没有换过工作和单位。“科研讲究无数次的重复”,邵荣光说,一种治疗药物的实验,周期很长,一批起码需做3次或9个样本的统计数字精确吻合,一次数据不合,就得推倒重来。力达霉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肿瘤活性最强的创新药物,为此邵荣光的研发和临床验证时间就高达10多年之久。 “实验室干活没有时间概念”,为了做研究,邵荣光曾连续三天三夜泡在实验室动弹不得,每隔2小时就要观察一次实验标本的情况。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科研,检验着一个人的观察、动手、分析能力和系统思维,也是一个由繁到简、从简到繁的过程。”邵荣光说,一种药物的研发,从“假设—实验—临床应用”,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同样,从“临床案例—实验—结论”,就是由繁到简的过程。 这些年,邵荣光参与过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的“全球卫生重大挑战计划”,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主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等诸多国内外重大项目研究……翻阅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谁都能感受到,创新和坚持是他对医学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