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匠”王文瑛的工作室“藏”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隅,于绸伞、盘纸、紫砂陶瓷间妥善安身。50余年岁月里,王文瑛与缝纫机为伍,一路开拓进取,挑战缝纫机刺绣最高难度,并促使这项技艺入选省、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在百家争鸣、各展所长的手艺林,为杭州机绣树起一面旗帜。
机绣,即借助缝纫机刺绣的技艺,属于非遗项目中的“后生辈”。在王文瑛之前,机绣多用来绣制枕套、被面快销日用品上一些简单的花鸟图案,算不得多高明的技艺。可在王文瑛工作室陈列的机绣作品却可以假乱真,是机绣而不似机绣,刷新了常人对机绣的认知。无怪路人看一眼就挪不开脚步,直呼“绣得太好了”。 王文瑛对这样的称赞并不陌生。早在1996年,她就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我国唯一一位机绣国家级大师。当年参评的代表作《藤篮猫咪》就是以普通家用缝纫机在一块薄如蝉翼的半透织物上绣成的,丰富的细节甚至令评委中的苏绣大师感到惊讶,最终全票通过。时间再往前拨,早在1977年,王文瑛就曾采用分劈双径线和长针针法绣制《枫叶银鸡》,突破了缝纫机刺绣在高档欣赏品领域的发展瓶颈,将日用品机绣拔高到工艺美术品的范畴,带起了一股杭州机绣业双面异色绣的创新风潮。1983年,她还在双面异色绣基础上,首创双面异色异物绣。 打破机绣瓶颈的同时,王文瑛也时常通过组合针法,在绣布上探索各种材质的表现方式——沙发、瓷碗、木板、铁片要用什么针法?水墨画、工笔画、油画、明信片风格分别要如何体现?她的每一幅绣品都立求推陈出新,绝不满足于现有的效果。 凭着一股“不完美不罢手”的执念,王文瑛的双面异色绣《布垫上的三只小猫咪》《六和瑞雪与六和春早》《喜乐蒂牧羊犬》《天下·狮》等作品分别获得2005年首届杭州市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05年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最高荣誉奖、200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1“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荣誉。用她的话讲,就是“该拿的奖都拿了,现在我要超越的其实是自己,争取把手头的每一幅绣品做好。” 除了持之以恒的创新,王文瑛同样在意杭州机绣的推广和传承。“好的作品应该放到博物馆去让更多人看到,或者去海外参展。”于是她将多幅代表作转给省、市级博物馆收藏。2006年,已经退休10年的王文瑛更是退而不休,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先后将“杭州机绣”申报为杭州市、浙江省非遗保护项目,并培养出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吴敏华为代表的10余位接班人。她还开设公开课,应邀去浙大城市学院、杭师大钱江学院开办缝纫机刺绣培训班,一切都为了让杭州机绣能被大众知晓,“我会继续广开大门,绝不藏私,做到穿不进针的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