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明杭州
 
城市门户的温情风景线 有你,有我,有TA
2019-11-26 10:08

要问杭州有哪些地铁站是全天候忙碌的,杭州东站地铁站肯定名列其中。杭州东站,这座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大部分外地旅客入杭的门户。每天,数以十万计的旅客在这个综合性枢纽里进出,匆忙的脚步不停地化为远去的背影。

城市门户总会带给初来乍到的人一些城市初印象。这座城市究竟包不包容、暖不暖心,人们一下火车,踏上杭州的土地便会有各自的感觉。作为大运力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成为旅客的主要选择,地铁站因此成了旅客来到杭州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也成了给旅客留下杭州初印象的窗口。

从普通务工者到杭州志愿者,她感到很骄傲

11月24日,杭州东站地铁站1号线往湘湖方向,地铁即将启动,车厢门发出“滴滴滴”的警示声。

“停、停、停……”一位志愿者大姐两臂伸直,示意来不及上车的姑娘耐心等下一班。车厢里,姑娘的同伴透过屏蔽门玻璃,朝没来得及上车的姑娘做鬼脸。

“不要急,下一班车过两分钟就到。人生也不是每一趟车都好一起走的。”大姐笑着对姑娘说。姑娘听着大姐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礼貌地答应了。

大姐叫戚荣芝,56岁,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2年前随丈夫来到杭州打工。戚大姐原本有些白头发,所以染了金发,又烫成微卷,精神蛮好。戚大姐每周有五六天都在志愿服务岗位上,服务时间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10点,她乐此不疲。

在地铁候车厅,戚大姐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您站稳扶好扶手,注意安全”“大件行李请走直梯”“请在一米线外排队候车”。“别的话我也说不好,其实大家都很文明、自觉,倒是问路的人多,对我来说,工作还是轻松的。”她说。

当天下午2点,一对年轻夫妇从扶梯上下来。男人挑着扁担,左手提一只塑料桶,声音怯生生的:“你好,这个地铁能到杭州城站吗?”戚大姐笑着迎上去:“到的呀。”几句话聊下来,原来,小夫妇要到丽水去,东站的动车票卖光了,他们只好转去杭州站买其他车次的票。

“杭州站就是城站,就坐这趟车没错的,8站路,你放心好了。”戚大姐说。目送小夫妇上车,戚大姐想起12年前和丈夫刚来杭州时的样子,也是一身行李,也是一脸迷茫。“那时候,杭州都还没通地铁呢。”戚大姐笑了。

戚大姐在超市做了很多年营业员,丈夫则开出租车,两口子的日子过得平平稳稳。前几年,女儿大学毕业,也到杭州找了工作,戚大姐算是光荣退休了。但她闲不下来,就当了志愿者。“女儿说,我得出来锻炼锻炼,不然要和社会脱节了。我觉得能帮助大家,也挺有意义。”戚大姐说,女儿是做会展行业的,“女儿说杭州城市漂亮,这里的人温和,生活也舒服,她喜欢留在杭州。”

上周日气温有所回升,戚大姐忙了一阵,鼻头冒出汗来。她走到自动扶梯旁的角落,拿起一个贴有乳黄瓜标签的罐子,拧开盖子便喝了起来。“站累了,喝点茶,我从家里带来的。”她笑了笑说,这个罐子就是她的茶杯,每次参加志愿服务,她总得续三四次水。

戚大姐的茶水刚咽下肚,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走了过来:“阿姨,到城西银泰应该怎么坐车?”

“你从这里坐到凤起路站,换2号线,应该是在三坝站下车。”戚大姐利落地指着路。戚大姐说,她在自动售票机上研究过杭州地铁线路图,对其他地铁线的站点有点印象,“实在不行,小姑娘到了2号线上还能问别人,杭州地铁站里有的是志愿者啊。”

从务工者到志愿者,这种身份转换让戚大姐感觉挺骄傲的。从前,她不会坐地铁,得女儿领着她坐,可现在呢,杭州大部分地铁线路都装在她脑子里,小姑娘、小伙子还得找她问路。“大家的嘴都挺甜的,有人叫我阿姨,有人叫我姐姐,年纪大一点的还喊我美女,我听了很开心的。”说着,戚大姐伸手将身上的“文明一米线”绶带扶扶正,“想想杭州的城市文明建设也有自己出的一份力,我更加开心。”

看到城市越来越有爱

他做志愿者越来越有瘾

“老妈快过来,不要插队!”杭州东站地铁站出站闸机前,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从长长的队伍中探出头来,朝一个年轻女人喊着。

一个穿浅绿色外套的胖大叔朝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小朋友,妈妈是来问路的,没有插队哦。”

常在杭州东站坐地铁的乘客,都对这个胖大叔有印象,因为他总是戴着一顶墨绿色红星帽。他叫黄国兴,52岁,杭州的“骨灰级”志愿者。在过去的19年中,他从在西湖边微笑亭送馒头、送粥开始,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布杭州城,运河、西湖、武林广场、杭州东站……都有过他的身影。

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黄国兴就在最忙碌的武林广场地铁站做起了志愿者。那时候,第一次坐地铁的人非常多,自助买票、进站、过安检、刷闸机,各个环节都能遇到需要帮助的乘客,最多的求助是问路,黄国兴需要不厌其烦地向乘客解释1号线在哪个站有分支,提醒乘客千万别坐错站。

2013年7月1日,杭州东站建成启用,杭州东站地铁站同步开通,黄国兴成了这里的一名地铁志愿者,服务至今。黄国兴是老杭州,脾气温和,早年在邮局工作过,后来又做过丝绸商人,这些都成了他做志愿者的“资本”——他对杭州地理了如指掌,哪怕有人说出一个生僻的地名,他也能说出大致位置;做生意时,他走南闯北,懂得七八种方言,就算遇到说不好普通话的乘客,他也能应付。黄国兴说,帮助陌生人之后心中的那份自豪感,是他最喜欢的。

每天早晨7点,黄国兴会坐上93路公交车,从拱墅区的家赶到杭州东站,开始一天的志愿服务。在日复一日的人流中,黄国兴经常能从志愿服务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温情。

去年春运时,有一名坐轮椅的残疾人带着一大袋行李出站,却不知道应该怎样买高铁票。黄国兴帮着残疾人买好了票,还推着轮椅将人家送到高铁站候车大厅,直到交给站务员大姐为止。“一年到头,在外打拼都不容易。”黄国兴说,看着那些在外奔波一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人,他总是会想起当年四处闯荡做生意的自己,“谁会知道,那名残疾人兄弟回家过年的路要更不容易呢?”

今年4月,一名乘客因为膝盖积液导致的炎症,诱发了生理性昏厥,倒在地铁站里。黄国兴看到了,抱起那名乘客,将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直到乘客的父亲赶到。后来,黄国兴才知道,这对父子都是来自外地的记者。“那位父亲现在和我成了朋友,一直在微信上邀请我去他们家乡玩呢。”黄国兴说。

前不久,黄国兴在地铁自动售票机旁遇到一名扛着几大袋行李的老妇人。他上前一问,原来,老妇人是从山西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来杭看儿子的,可儿子正在加班,没法来车站接她,她想坐地铁去儿子家,却不知道该怎么买票。黄国兴帮着老妇人买好了地铁票,并将她送上车。“其实也就两三站路。”黄国兴说,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子女为先的,“那个老母亲不想麻烦儿子,说自己会坐地铁的,可真的到了地铁站,她却搞不清楚方向了……”

这些年,黄国兴最明显的感觉是,很多文明乘车提醒用语的出现频率都降低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越来越文明、自觉,而他的志愿服务重心也逐渐转向回应乘客的求助。至于有多少次“请问”,有多少句“谢谢”,他已经记不清了。“每天真的就有那么多人问路,问这趟地铁到不到武林门,那趟地铁到不到临平。”黄国兴笑着说,“一个人出门在外,特别在人声嘈杂的地方,确实很容易忽视指示牌,这点我非常理解。”

做志愿者19年了,黄国兴是有瘾头吗?“哈哈,是啊,有瘾头。”黄国兴哈哈大笑,“你看,杭州一年比一年美丽、有爱,而我就是引发这种变化的其中一小股力量,你说,是不是要上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丁岚 记者 钟玮 编辑:郑海云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