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来有瓷器之国的美誉,其中,南宋官窑瓷的制作工艺代表着古代青瓷的集大成境界。而南宋官窑瓷的辉煌时期,正是在杭州孕育发生的。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迁都临安(今杭州),征召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在杭州专设宫廷瓷窑,烧造出一批顶级官窑产品,史称“南宋官窑”。这批官窑瓷兼具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和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特点,釉面莹沏,造型精巧,当世罕见。但时过境迁,随着王朝倾覆,皇家敕造的“血统”也导致登峰造极的“官窑”技艺慢慢失传,留下制瓷史上一段近800年的空白。目前留存世间的南宋官窑仅有百余件,诸多散落海外,复原难度极大。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恢复宋代名瓷的重要指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楚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尽快恢复中国宋代名窑。1969年,叶国珍接到浙江省轻工业厅的指令,与哥哥叶宏明一起开始着手进行南宋官窑的恢复、研究工作。 从此,叶国珍就扎根在了这一件事上。然而想要破解消失800年的官窑密码,重现官窑瓷的昔日风采,又谈何容易?年仅18岁的叶国珍几乎从零起步,一手研究资料全靠双手挖掘。据叶国珍回忆:“史料明确记载的正宗官窑遗址,应该在杭州乌龟山脚下的八卦田附近。当年,这里还是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我就揣着几个窝窝头、带着一壶水、一把锄头,骑了辆永久牌自行车,朝五晚六地前往乌龟山翻找,还真给我找着了。”叶国珍找到的是两座龙窑遗址,从作坊遗址中寻到的各种胎釉色瓷片,可用来分析南宋官窑瓷的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 这些仅仅只是开头。史料记载的南宋官窑瓷,具有四大品质特征,分别为“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和“厚釉烧造”。这意味着叶国珍还需要接受官窑瓷72道工序百分之一的成功率考验。“比如薄胎厚釉的胎釉料配方、让官窑瓷呈现玉质感的粉青釉原料、紫口铁足的烧造温度与气氛等等密码都需要破解,又比如釉面冰裂纹、釉内珍珠泡,我们知道草木灰釉土起重要作用,但需要清楚釉土具体的原料配方与比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2000多次的烧制失败后,终于,1978年4月的一天,通红的窑火中送出一套满足四大特征的南宋官窑瓷复制品。那一年,叶国珍27岁。随后,在10月举办的仿南宋官窑瓷国家级鉴定会上,叶国珍恢复成功的复制品通过专家一致认证。消失的那一抹粉青色,再次惊艳了世界古陶瓷界。 “当时除了我们,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想破解南宋官窑的制瓷秘密。但最终还是我们先复原成功了。”说起这段往事,叶国珍依然激动万分,“尤其是日本著名的陶瓷世家佐藤,前后五代扑在这件事上却屡屡受挫。” 1991年,叶国珍作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窑瓷”的第二发明人,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次年起,叶国珍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杭州工匠,在杭州把属于杭州的东西找了回来,这事儿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叶国珍感慨道。 从业50余年,“杭州工匠”叶国珍陆续发表了50余篇论文,13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南宋官窑薄胎厚釉瓷研究”等4项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他的作品先后获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大师作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等近百项国内外大奖,制作的贯耳瓶、拓雕葵口夔龙盘、琮式瓶等7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还有不少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 作为“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国珍始终牵挂着南宋官窑的未来。这些年,叶国珍研发了十二生肖冰裂纹茶杯、春夏秋冬冰裂纹四季杯等民用茶具,远销台湾、香港及其他地区。“一方面让这项技艺贴近人民生活,就是最好的推广,另一方面还能补充研究经费,一举两得。”叶国珍说:“南宋官窑在我手上恢复,从此再不能断代。今后,我会更多地向世界推介团队的作品,目前正依靠华侨牵线打通渠道,探索与国际艺术接轨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