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明杭州
 
文明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2019-12-19 09:12

用文明为杭州新时代发展筑基塑魂

杭州,美丽中国的魅力样本;杭州,文明中国的幸福范例。

近些年来,在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进程中,杭州进一步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颜值、涵养城市气质,加快塑造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文明,杭州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2018年,杭州又在全国28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测评中名列第二,文明已经成为杭州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窗口的根和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获此殊荣以来,杭州倍加珍惜、砥砺前行, 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公共文明理念和市民文明行为浸润整座城市,不断涵养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底蕴气质,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幸福,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为此,杭州日报策划“提升城市颜值 涵养城市气质——杭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报道”,聚焦杭州十城区的文明创建现场,展现各区围绕创建主题与目标,在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文明风采。

赋予城市温度,着力打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样本

用主流价值凝聚精神力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活动,形成“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等12个月份主题词,利用市民大学堂、杭州数字阅读平台、“市民悦学体验点”、“学习地标”等教育阵地和平台,举办“乐学悦享 名城书香”主题杭州学习节,组织杭州诗歌大会、“1+5推选活动”、“三分钟理论快讲”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广泛凝聚杭州新时代发展精神力量。

用优秀文化强化价值自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举,依托全市目前已建成的180家社区文化家园、100余个城市文化公园、1055个农村文化礼堂、56家企业文化俱乐部和106家杭州市“第二课堂”等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编写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精心打造《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讲好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把优秀文化基因根植于社会沃土、市民头脑。

用“最美”人物引领时代风尚。杭州是“最美现象”发源地,通过基层评“好人”、条上推“最美”、综合树“模范”等举措,连续13年挖掘“最美”现象,评选道德模范,倡树“最美”精神,形成“最美”品牌,打造“道德高地”。选树“最美妈妈”吴菊萍等2.1万多名可亲可敬可学的“最美人物”,率先开展“邻居节”“好家风”“好婆媳”等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争做“最美”杭州人、争当“最美”主人翁的浓厚氛围,争做“最美”杭州人已经从“盆景”转变为“风景”、“风尚”。

激发创建活力,着力蓄送文明城市的源头活水

强基层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9个,全国文明村镇24个,杭州第二中学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鲁立清家庭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家庭。开展文明创建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主题实践活动,将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衡量全市1000余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创建水平的重要标准。

树工作品牌。突出群众性、实践性、长效性,创建接地气、有人气的活动载体,扩大文明创建活动参与面,将文明城市创建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踊跃参与文明劝导、平安创建等活动。连续13年组织开展“公民爱心日”活动;连续15年组织邻居节,开展评选好邻居、敲门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162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武林大妈”等79万“红袖章”当好平安巡防员、文明劝导员、矛盾调解员。设置122个志愿服务“微笑亭”,目前已累计服务40余万小时。今年3月30日,开通全国首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有机串联起西湖边1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线开通首日,相关场馆参观人数已累计30351人次。

促城乡联动。开展“双千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组织1000余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全市1000余个村“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制定《小城镇文明行动分批达标实施计划》,推动文明创建从偏重市区向统筹城乡转变。深化“乡风评议”活动,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从中心城区、郊区,延伸到农村基层,扩大到全市范围。

提升城市颜值,着力呈现人间天堂的独特韵味

践行“两山”理论,呈现生态之美。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和生态文明之都的要求,坚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废、治堵等攻坚战,深入推进西湖、运河等综保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城区污水“零直排”、县(市)全域可游泳,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呈现生活之美。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实施完成市政交通、城市门户、街容美化等6大类605个城市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特别是抓好城市公厕、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公交站点、城中村等区域的改造,借势解决了馒头山区块等一大批“老大难”问题,让人民群众从峰会、亚运等重大赛会筹备和文明创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创新驱动发展,呈现生产之美。持续壮大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全域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增长中高速、质效中高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为深化文明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00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

聚焦常态长效,着力答好为民惠民的文明考卷

凸显“智慧”特色。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建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健全“城市大脑”,集中治理城市拥堵,使杭州城市拥堵指数在全国50座大中城市中,由2015年全国第2位下降到2018年的第48位。集中治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采取约谈相关企业、规范化管理积分、APP文明宣传等措施,成效明显。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小区停车、社区管理、日常出行等一批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重难点领域,集中发力,组织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等活动。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分类小区3413个。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行“孝心车位”,以奖励停车礼让、共享周边车位、错时高峰停车等措施,努力克服小区车位紧张等困难,为回家看望老人的市民就近提供小区停车位,并在一定时间内免收停车费。目前全市共有“孝心车位”2000余个。

完善制度设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各级领导班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齐上一线,凝聚各方力量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环境治理、新闻宣传等各项任务。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构建《今日关注》等舆论监督平台,在良性互动中推动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坚持项目化、责任制抓落实,全面开展“大比武、大监督、大考核”活动,以实干至上、行动至上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严实作风推动每项工作落地见效。

创新方法手段。用好法治的手段,率先建立公共文明素质评价体系,出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斑马线礼让行人、禁燃烟花爆竹等“文明新风尚”写入法规,以制度刚性约束市民行为。用好技术的手段,发挥信息经济发达的优势,办好“杭州网络文化节”,建好网络辟谣、政务发布等平台,打造“网上正能量杭州样板”。运用文艺的手段,把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G2O峰会、杭州亚运、西湖山水等元素融入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以丰满、亲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人、感染人,更有效地引导思想、规范行为。

城市颜值是靓丽风景,城市气质是鲜明标识,城市文明是重要根基,文明的创建永无止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杭州将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创建,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好气质、高颜值、国际范,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杭州日报记者 夏琳 陈友望 孙乐怡)

上城区:中心城迸发文明新能量

综述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东挽钱塘,南枕吴山,西濒西湖,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上城从古至今皆是杭州“珍异所聚”“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和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

上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文脉衍变尽在其中。在这里文化迷人、“最美”育人、文明养人。“最美现象”在上城已成“风尚”,“最美”行为从个体扩展到群体,“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形成生命力极强的“蒲公英效应”。

用文明创建,打造“最美”环境。上城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经过持续的文明城市创建,上城的公共环境、社会秩序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民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上城文明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彰显。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成4家城市文化公园,28家社区文化家园,3家企业文化俱乐部,3家杭州书房,小营红巷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省级爱教基地。这些文明创建平台,成为“最美”精神践行和成果展示的阵地。

用典型选树,培育“最美”人物。上城区高度重视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做好区、街道、社区的“最美”三级推选机制。近年来,共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浙江好人榜27人、杭州好人榜48人,已有3000多名行业“最美”受到表彰,5000多名“最美人物”被发掘、宣传,涌现了全国首届文明家庭鲁立清一家、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俞果、全国“最美志愿者”周炎珍等一批先进典型。连续开展七届的区级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评选表彰活动已成为上城区的文化品牌。

文化家园彰显国际范儿

春江社区:三美“红糖”中外文化在这里互融

紫阳街道春江社区成立于2008年9月,以春江花月住宅区为主体,居民2192户,常住人口5800余人,外籍居民120余人,涉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乌克兰、俄罗斯等二十余个国家。

春江社区自2017年1月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国际化示范社区以来,以文化建设为纽带,以“共建社区文化家园,共享和谐宜居生活”为主题,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创新社区治理,打造外籍居民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红糖(hometown)邻里文化家园服务品牌,形成“有阵地、有机制、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的五有社区文化家园。

春江社区文化家园重点做好“三美”工作。硬件完善阵地美。以国际化社区建设为抓手,对原有文化阵地进行改造提升细化功能,380余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分为花语工作室、图书阅览室、中西文化交流区、舞蹈室等,满足不同活动需求。同时,对室外中心花园文化小广场进行美化,不断完善室内外活动场地建设。资源整合人文美。不断整合辖区单位资源,推动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成立“常春藤”爱心公益联盟,联合辖区银行、酒店、卫生院、消防中队,为辖区杨绫子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提供学习、实习机会,让社会接纳包容这些特殊的孩子。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管理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朝阳、正阳、夕阳”课程,吸引社区不同年龄人群参与。国际文化品位美。积极打造红糖邻里文化品牌,为中外友人营造良好的“家”的氛围,推动国际文化与本土文化更好融合。社区内专设“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为居民定制双语《居民使用手册》等。开设书法、太极等中国特色课程,同时在端午、重阳等传统佳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中外居民参与。

最美书房散发醉人书香

湖滨路上的杭州书房:智慧阅读让你更智慧

随着杭州湖滨步行街9月28日惊艳开街,步行街上的“杭州书房”精彩亮相:上城区图书馆仁和分馆、5G技术创新书城——利星“最天使”文创书城。

上城区图书馆仁和分馆拥有3300多册书籍,涵盖生活、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还配有电子书借阅机、内置3000册最畅销电子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阅读习惯。这里,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与杭州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有效解决了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000平方米的利星“最天使”文创书城打造的24小时杭州书房·“阅”书吧,几乎占据了湖滨利星的整个4楼。目前书城已通过设立亚运特许零售店申请,为推广体育运动做出自己的贡献。秉持着“5G改变生活,智能改变阅读”的理念,书城积极参与中国移动“5G+”计划,将5G技术全面引入书城每一个角落,让读者充分享受智慧阅读带来的新奇体验。

一桌一椅一本书,沉浸其中,知识的大门由此敞开。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杭州书房,走进阅读的行列中,这也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了书香。

寻根追梦架起教育桥梁

“行走德育”:打造区域全德育场

2016年12月,上城区启动“行走德育三年(2017年-2019年)行动计划”,通过德育内容的建构,探索“行走德育”的实施路径,绘制“行走德育”网图,将德育落细落小落实,形成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2017年,“行走德育”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上城区的“行走德育”,把德育工作从灌输转向体验,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静态转向动态,让学生在快乐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滋养和浸润。

为了突出以“行走”促“体验”、以“研学”养“德 行”,上城区提出“笃行养德”的研学目标,设计了“寻根”“铸魂”“追梦”“扬帆”四个研学主题,通过挖掘资源、整合力量,各类场馆、企业、社区等资源作为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场所,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围绕这些主题,上城区创建了80个研学体验点,全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参加总计18次不少于32天的研学旅行。这些做法不仅为研学提供了实践抓手,也作出了制度保障,打破了各种知识学习的人为分离,消除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人为屏障,建立起资源、教育与人的成长之间的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最美公益展现温暖友善

张能庆公益服务站:微笑互助在路上

2000年,张能庆从老家浙江苍南来到杭州工作,开了一家理发店。那时店里剪一次头发的标价是20元,许多老人舍不得剪,老人们的节俭触动了张能庆,他决定为老人们义务剪剪头发,这也是张能庆公益服务站的初心。

如今,张能庆公益服务站志愿者超过4000人,他们用“微笑”传递感恩与快乐,以“互助”唤醒仁爱与慈善,公益服务站始终坚定地行走在公益的路上。

晴雨公益:西湖边最美“风景”

交通文明劝导是由上城区晴雨公益服务中心于2015年5月创立的志愿服务项目,参与项目人数已由8人扩充至1200人。志愿者们在每周末及节假日早上七点到九点,下午五点到八点半到湖滨商圈繁华路段进行交通劝导、指路引导等志愿服务。

西湖边人潮汹涌,志愿者在路口组成一道“人墙”,几十个披着红蓝黄马甲的人肩并肩、手拉手隔开延安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让观光的人群安全游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炎珍:全国最美志愿者的坚守

周炎珍是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时长超4万个小时。对于志愿服务,她有使不完的劲儿,用不完的热情。从1997年开始,她便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坚持每周花四天时间在志愿者服务上,风雨无阻、默默坚守。一天在市三医院,一天在鼓楼微笑亭,一天在小区内当巡逻员,还有一天在市民中心当志愿者,其余三天,她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街道、社区帮忙。

(杭州日报 通讯员 郭佳)

下城区:坚守初心 让文明创建点亮城市之美

综述

下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被誉为杭州的“心”、城市的“眼”。

下城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名人辈出,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在这里交相辉映、文化繁荣与文化自觉在这里高度契合,传之久远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光炳千秋的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发展迅猛的城区文化灿若星河,服务百姓的文化设施星罗棋布。这些年,下城区全力实施“文化兴盛”行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武林文化”,文明创建精彩纷呈。

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细微。大力选树“道德模范”,礼赞“最美人物”,汇聚“道德力量”。连续14年开展下城区道德模范(“感动下城”公德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孔胜东、王万林、何军、黄飞华、丁云川、王坤森、徐沙等百余名各级道德建设标杆,彰显了社会道德高度,弘扬了时代文明新风。“公羊会”“武林大妈”“鲍大妈聊天室”等成为享誉全国的志愿服务品牌。

以“文化驿站、共享空间”为指向的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如火如荼。大力实施这一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打造“一社一品”,建成以灯芯巷社区“灯”文化、华联社区“三美”文化、新颜苑社区“民族”文化、沁苑社区“河”文化、稻香园社区“邻里”文化、富春园社区“工匠”文化等为代表的37个特色文化家园,其中14个成为杭州市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未来两年,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将在下城全覆盖。

下城区坚持“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育起来”的12字方针,做强“三篇文章”,着力架构社区文化家园建设、运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下城模式。

做强“党建+”文章,推动文化互动与平台建设大融合。坚持党建引领,用足社区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和辖区群众文化资源,让文化家园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

做强“文明+”文章,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大联动。挖掘社区文化底蕴、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力度,倡导文明有礼好家风,让文化家园真正成为居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做强“服务+”文章,推动文化为民与文化惠民大深入。实现管理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强化菜单式服务机制,将社区“种文化”、政府“送文化”和居民“享文化”三者有机结合,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灯芯巷社区文化家园:传承“灯”文化 打造“芯”家园

杭州市五星级社区文化家园灯芯巷社区,坚持“文化凝聚、构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服务当随时代”的建设理念,依托乡贤智慧、融合多方资源,打造灯芯家园文化品牌。

弘扬家园文化传统,用灯芯文化引领家园发展。固化历史,重现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武林祖山、龙兴官寺、灯芯巷、钱塘灯会、鲍侃舍宅建寺的史料,再现灯芯家园的璀璨文化。传承基因,展现文化脉络,生动展示“七星灶”“夜明珠”“丽佳百货”等原发于灯芯巷,体现现代城市社区起源的代表性事件。

拓展家园文化阵地,用灯芯文化提升家园品质。建好“一条街”,提升乐龄手工艺社、一道公益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办好“五个室”,优化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文化娱乐室、展示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室设施;拓宽“三空间”,完善“笔墨缘书画社”“吴定璋摄影工作室”“鲍大妈聊天室”等公益文化服务空间。

营造家园文化氛围,用灯芯文化增添家园辉煌。弘扬节庆文化,连续15年举办“钱塘灯会”,该灯会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好乡贤文化,发挥社区内退休教授、宣讲员和原住民的作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灯芯故事,展现灯芯巷社区和谐共进、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

推动家园文化进步,用灯芯文化创建家园未来。出好“一本书”,在乡贤邹身城、孔祥德、鲍倩、徐吉军、何大钧等帮助下,社区主任陈宏琦主编执笔,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完成了36万字的家园文化书籍《龙兴佳话》,重现了社区文化内涵和灯芯精神,相关内容得到市委书记批示。

华联社区文化家园:幸福华联 “三美”家园

杭州市五星级社区文化家园华联社区,以“文化驿站,共享空间”为定位,将“三美”(“生态美、艺术美、思想美”)融入社区文化家园建设,通过构建展示社区榜样人物的“最美长廊”、演绎杭州评话的“最美书场”等系列文化载体,将“崇德、集雅、求和”培育成社区文化家园的特有符号。

朝晖文化公园是社区固有的文化阵地,它与南应加河边的银杏林交相辉映,集健身休闲、文化交流、演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公园内的社区文化中心,设有“百姓书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演示厅、排练厅、书画室、文艺创作室等场地,其中“古韵居”评话书场,日均听书人数超过50人,年服务人次近2万人;市民大讲堂每年开设政策理论、传统文化、最美人物等宣讲50余次;同时,开设舞蹈、声乐等春季、秋季免费艺术培训班,居民群众在这里尽情享受文化家园带来的无穷乐趣。

该社区利用既有的文化社团和辖区文化资源,做到文化活动年年有安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现有社区特色文艺团队五支,文艺骨干120名;有志愿者服务团队7支,注册志愿者人数400人,累计服务活动2000余人次。社区还充分发挥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实现文化服务多元化、常态化;每月召开“文化交流会”、每季度出刊《华联社讯》、每年举办邻居节活动,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对文化家园活动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沁苑社区文化家园:文化沁苑 枕河生活

杭州市四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沁苑社区,在文化家园建设中,一直致力于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文化家园打造,通过“以老带新”“口口相传”“骨干带动”等方式,9支文艺团队在文化家园里天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挖掘提炼,打造特色文化家园。该社区沿六塘汶漾河而建,居民依水而居,与汶漾河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广集民意之后,社区将“河”文化作为文化家园的特色来进行打造,进而延伸出“船”“桥”“渔”文化系列。在河边小公园,建起了“河文化广场”,展现船文化、渔文化、五水共治文化、最美治水人等系列“河”文化内容。室内场地以水墨风情为格调进行布置,展陈社区内书画名家的得意之作。各类活动阵地一应俱全,学习教育、文体活动长年不断。居民群众在文化家园里休闲、交流、健身、活动,感受浓浓的河水情怀。

探索创新,拓展文化家园阵地。该社区充分发挥华数网络的合作优势,利用华数机顶盒用户的高覆盖率,开设社区专题页面,上设文化建设、党建引领、民生工程、社区名人堂、垃圾分类等特色栏目,为居民群众提供在家里就能了解身边的榜样,观赏多样的艺术,知晓社区大事的网上平台,使文化家园的网络文化不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实现了文化家园“大门常开”“工作常态”。

新颜苑社区文化家园:守望相助 谱写“民族”乐章

杭州市四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新颜苑社区,坚持“实用、精致、特色”原则,以少数民族之家和杭州同心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为核心,以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互融,倡导民族公益为内容,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文化家园。

创新载体凝聚力量,共谱民族团结乐章。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利用“杭州同心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活动载体,营造民族团结氛围。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连续举办六届“同心·民族文化活动节”,吸引社区居民和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服饰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民族乐器演奏会、少数民族美食节、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会、民族歌曲汇演等多项特色活动,组织辖区居民和,少数民族同唱民族团结歌。

丰富民族教育内容,增强文化家园活力。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的展馆优势,开设暑期青少年第二课堂,与十余所中小学,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校外学习基地,吸引阳光小学、明珠中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师生共30批,900余人参观学习,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推动文化社团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成立老年歌咏队、老年舞蹈队、老年书法社等,丰富居民晚年生活;设立文化讲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组建少数民族文化团队,参加少数民族地区文艺汇演活动,受到社区居民和当地群众欢迎;该文化家园还作为全国民族乐器——葫芦丝考级点,每年接受300多人次的考级;多功能活动室天天都有活动,居民群众其乐融融。

星光熠熠的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德耀下城。近年来,下城涌现出吴斌、孔胜东、王万林、何军、黄飞华、鲍倩、“武林大妈”、“石桥大伯”等一批广为人知的全国和省市级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及一大批默默无闻的身边好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一个个下城的最美故事。发现最美、崇尚最美、学习最美、传递最美,已逐渐成为下城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行动。

(杭州日报通讯员 吴伟明 刘国柱 陆苏)

江干区:风雅钱江 蕙美江干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综述

江干区作为拥江发展的中心区,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抢抓机遇,率先扛起钱塘江文化建设的大旗,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发展之路,连续举办三届钱塘江文化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以“把钱塘江文化打造成为老百姓可以享受的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深植民间、普惠群众,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根本目的,创新实施“风雅钱江―‘精品文化在民间’系列活动”年均举办 “五进五送” “文化走亲”、文化消费惠民、文化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创设“蕙美江干”基层文化服务平台,打造社区文化家园近50家,让群众共享更快捷、更智能的文化服务。

下一步,江干将深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融合打造活动载体,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推进菜单式服务项目,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以文化文艺活动传播文明生活的理念,提升城区居民的人文品位和文明素养。

运新社区文化家园:四季“韵和” 惠民的文化矩阵

“韵和”还是“运河”?是的,没有猜错,提炼“韵和”这两个字与运河的确有关系,主要是地处环境的特殊因素,源于运河的二号港河流经运新花苑,如同人身上的血管,有了水,让整个小区都有了脉搏和心跳,让整个社区都充满着源源不断的活力,留下了两旁绿意盎然的植物,还有停在岸边栏杆上专注于河面动静的白鹭,给了居民美好的体验。而且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文化的需要更为强烈,渐渐地,“韵和”文化品牌就在这里生根发芽。

78岁的朱逸培老师,曾经是一名国家级的裁判,退休后,他热衷书法绘画,在2010年与社区一同创办了“江畔书画院”,随着良好口碑的建立,书画院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在2016年被授予“杭州美术家协会文化惠民点”,课程也从不分类的书画课到精细化的花鸟绘画班、山水国画班、书法班以及篆刻班。本着“惠民、利民、乐民”的原则,江畔书画院与摄影沙龙文化团队在每年年底都会举办一场大型的“送福送画送春联 翰墨文化过大年”,不仅邀请杭州市的书画名家,更重要的是还邀请社区的居民参加。一边展览书画和摄影作品,一边将春联和福字送给居民,熏陶了居民的文化鉴赏能力,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品质生活。除了书画院,社区还有快乐之声合唱队、舞蹈队、排舞队、手工坊、老年电大、摄影沙龙、乒乓球队和篮球队等其他7支文体团队,与吸纳党员、离退休人员以及文化骨干的社区银龄管家志愿服务工作室相交叉相互补,形成文化矩阵,不断充实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社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求知求学需求,社区开始积极探索多样的老年教育服务形式,在2018年,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区为宗旨,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为要求的运新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这也成为了省市区老年大学教育体制以外搭建的杭州市第一家由社区主办,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承办的老年大学,目前共开设歌咏、葫芦丝、形体舞蹈、二胡、瑜伽、糕点烘焙、时装走秀、摄影、旅游文化等课程。在2019年,运新老年大学进一步扩大招生,生源遍及整个四季青街道。“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年大学为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品质生活,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生命力,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韵和”文化品牌进一步得到提炼和升华。

南肖埠社区文化家园:志愿奉献 暖心的文明港湾

“埠,乃宫商舟船停泊之地,间隔大于堡,故称五里一埠,如在南肖埠前螺蛳埠。”南肖埠自吴越王钱弘佐始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潮起潮落,岁月流转,旧时人聚烟生,桅船林立的场面已成过往云烟,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繁华街区,而其“埠”之靠岸就到家的内涵却传承至今。如今的南肖埠以居民文化需求为主体,坚持“以文为媒,以文化人”,在社区内形成“家庭式、亲情型”的和谐文化氛围,成为了社区居民的文明港湾,打造了一个“善治、乐居、和美”的社区文化家园。

2011年3月,南肖埠社区成立了自己的草根社会组织——南肖埠社区快乐公社。围绕“你快乐,我快乐,我们大家同快乐”的宗旨,快乐公社成立了助人为乐的姐妹帮扶团,老有所乐的社区俏夕阳艺术团,快乐余生的老夫督察队,动手就快乐的巧手制作坊,自得其乐的养生茶艺社,爱在南肖埠的红线工作室,越打越快乐的乐乒俱乐部等24个社团组织,每个社团都设立有自己的章程、活动时间等制度,南肖埠社区的文化团队从此走上正轨。

南肖埠社区为90年代的老旧小区,越来越多的老人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老人们最需要的不是同情,也不是物质生活的需求,他们最渴望的是能得到多一点的交流机会,多一点的精神慰藉,尤其是孤寡独居老人,他们十分害怕“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有感于此,社区骨干朱红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于2011年成立了姐妹帮扶团。姐妹帮扶团的服务围绕高温送清凉、冬日送温暖、节日送慰问、生病送关怀、日常送服务、生日送快乐这六送展开,通过“集体助个人”“多助一”和“一对一”等结对形式开展活动,只要老人们需要,志愿者们随时就能提供帮助。多年以来,姐妹帮扶团继续坚守一周一上门的敲门行动,无论风雨,服务的老人有所变化,但是志愿者却依然是成立时的那些,姐妹帮扶团团长朱红珠表示,“我们这些姐妹早就商量好了,只要我们还走得动就要一直服务下去,不能辜负这些独居老人的期盼。”姐妹帮扶团的助老服务受到了凯旋街道的重视与支持,为了让更多社区的独居、孤寡、空巢老人享受服务,让更多社区的热心志愿者可以参与到服务中去,凯旋街道成立了凯乐耆助老服务公社。凯乐耆由14个社区的居民骨干组建理事会,在每个社区成立助老服务队,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为老人带去快乐和精神呵护,在凯乐耆的统一指导、帮助下,凯旋街道助老服务工作能做到经常化、长效化、全覆盖,有效提高辖区内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018年6月,南肖埠社区通过腾、换方式打造面积约1200平方米“凯乐居”生活馆综合体,集“食、住、健、医、学、养、乐”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南肖埠社区快乐公社也正式在民政局注册成立为南肖埠陆号枢纽型社会组织,依靠着强大的硬件基础与完善的社会组织团队,南肖埠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就此拉开帷幕。南肖埠社区文化家园以居民文化需求为初心,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引入绿城颐德开设老年大学,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引入诗青年培育“南岸书院”项目,展开青少年活动,开设国学课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省级无障碍社区创评为契机,为特殊群体专项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专业力量注入,让社区文化家园服务精细化,让居民享受“点单式”服务,让全年龄层人群享受文化熏陶。借助“蕙美江干”平台开展时政宣讲、经典诵读等丰富活动,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社区文化家园品牌。周一瑜伽班、周二摄影班、周三舞蹈班、周四歌唱班、周五时装秀班……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课程让居民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南肖埠社区通过文化引领,加强社区治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通过文化家园建设,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从而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将社区打造为暖心的文化港湾。

杨家桥社区文化家园:耕读传家 和美的精神家园

位于火车东站以东的杨家桥社区,是一个成立于2013年的新型社区。其实,早在乾隆年间这片土地上就有一座同名的小石桥,那时候的杨家桥畔是城东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以进士翟灏为代表的一群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成立了东皋诗社,谈古论今,吟诗写作。“村墟多负郭,户牅恰当山。径绕春桑曲,桥连秋水湾。斜阳渔唱晚,细雨犊耕闲”描写的就是当时杨家桥人精耕细作的生活场景。

一直以来,作为“艮山门外菜篮儿”的种菜大户,杨家桥的人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而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杨家桥社区作为彭埠街道第一批回迁安置的社区,农村变为城市,农民变为居民,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有了如今的“耕读传家”。“耕”为劳力,“读”为劳心,以“耕读”为路径,化为了“勤劳奋斗”的杨家桥精神,在城市化道路上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就拿社区免费开设的善德国学班来说,2015年,张杰老师一人带领2名助教给社区15个孩子上课,短短4年时间,国学班早已改变了模样,学生增加到了四个班120人,志愿者老师也增加到了16人。社区借助区“蕙美江干”等平台和各类社会组织、文化团队,一年时间开设各类课程350余次,参与居民9000余人次。从最初的手工活动和健康讲座到如今的居民声乐班、太极拳班、越剧班、排舞班、爵士舞班、少儿武术班、少儿手工创意班、居民走秀班、书法班、国画班等等,建立了属于杨家桥社区自己的文化学堂——青松学堂。家风承载精神、文化凝聚人心,杨家桥社区文化家园让老百姓体验到了文化带来的魅力。

(杭州日报通讯员 熊侃 卢建新)

拱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地气暖人心

综述

今年以来,拱墅区在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抓住杭州市唯一一个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机遇,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融入运河沿岸名区建设、大城北崛起之中,立足为民惠民、共建共享,以“绣花”功夫认真细致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细活”,城市文明底色持续厚植,有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实践触角有效覆盖。因地制宜打造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文明风尚培育等“六大平台”,扎实推进“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建设,在全国道德模范韩凯领衔的“微笑行动”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大关上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家园等打造老百姓身边文明实践所、站(点),蔡马、善贤社区文化家园被成功认定为2019年度市五星级社区文化家园。

志愿服务力量有效强化。围绕壮大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组建由区委书记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充实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起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横向连接区级部门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组建运河先锋、理论政策宣讲、平安法治、公益伙伴、人文关怀、文明风尚培育、卫生健康等11个区级志愿服务联盟,钢琴大师郎朗、《杭州映像诗》创作者程方程晓等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者。

志愿活动有效开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育志愿服务载体项目,推进“孝心车位”、“爱心理发”、文明集市“一场十角百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百姓能感知、易接受、愿参与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全域推广孝心车位,省文明办副主任王先中批示认为“拱墅区的做法值得推广,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国家技能大师、区道德模范吉正龙,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石丹等常态化参与爱心理发志愿服务。

试点以来,通过区级部门、街道、社区多级联动,文明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多方协同,呈现了“动力足、活力强、社会效益好”的生动局面。2019年10月,拱墅入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名单。

打造“家门口”的服务平台

区级志愿服务联盟每月志愿服务活动提前预告、一目了然;“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务一体机为市民办事增添便利;“优礼杭州人”“诗青年”社会公益组织常态化面向市民开展礼仪、手工教学、国学等课程;报告厅每月举办的名家公益讲座,通过“今日拱墅App”实现同步直播……依托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改造提升而成的拱墅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场所之一,社区文化家园在弘扬文明实践新风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拱墅区立足“文化家园搭平台,文明实践做内容”的工作理念和思路,致力打造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上塘街道七古登社区文化家园作为第一批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之一,今年3月正式亮相,书吧、科普、亲子活动区、爱心理发室、书法室、培训室……所有的设置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投用以来,先后组织了文艺演出、书画讲座、旗袍秀以及扶老助残、环境清洁、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百余场,还推出上门服务、帮你跑等民生志愿服务。在今年全市星级社区文化家园认定中,七古登社区文化家园被成功认定为四星级社区文化家园。

此外,运河雷锋广场、各街道学雷锋服务角、爱心理发店等也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阵地建设。挂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杭州米络星科技“米乐小站”网上公益助学项目,运用“直播+教育”的形式,让“网红”作为助学志愿者,为山区孩子送上优质外教课程,项目入选中央网信办2019年“网络扶贫典型案例”。

“百姓在哪里,我们的实践体系建设就覆盖延伸到哪里。”拱墅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芳说。通过一个个文明实践平台阵地,一粒粒新时代文明的“种子”播到了百姓心中,在运河畔兴起了一股文明新风。

小民生彰显大情怀

文艺表演、书香传递、便民服务、家风宣讲……11月22日,由拱墅区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和睦街道主办的第十七届邻居节暨社区阅读节在拱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街区拉开帷幕,把志愿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走进百姓心坎里。本届邻居节还将陆续在全区各街道分会场举办多场志愿服务活动,并一直持续到年底。

拱墅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老年人较多特点,在和睦新村打造以养老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街区”。如今,依托中心、所、站、点和各联盟基地等文明实践阵地,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培育形成了居家养老、社会心理服务、文化服务“三联”模式,区校结对共建以及运河大妈拱宸大伯志愿队伍、文明劝导员志愿队伍、赵老师普法工作室等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和队伍。

以文明实践的小民生彰显大情怀,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孝心车位、爱心理发、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特色专项行动,广受好评。全域化推广“孝心车位”,推出“孝心车位”1000多个,祥符街道辖区17个社区已经实现“孝心车位”全域覆盖,成为全市首个全域铺开“孝心车位”设置的街道。小河街道运用“城市眼·云共治”智能系统,采用AI系统结合运用的数据模块,创新推出数字化、智慧化预约管理的手段。

常态化开展“爱心理发”志愿服务,打造“15分钟爱心理发志愿服务圈”,目前全区已有运河广场、街道雷锋角、社区文化家园、理发店等爱心理发阵地84个,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金牌选手石丹作为志愿者常态参与爱心理发志愿服务。

最美典型

今年,在省文明办会同省民政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相关单位推出的“五个20”(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村)各20个)评选中,拱墅区报送的金德意、和睦社区获评“五个20”省级先进典型。

最美志愿者:金德意

“理发、按摩、修脚”看似小事,却是老人生活的大事。今年70岁的金德意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志愿服务事业,服务时间已达20000多小时。老人到底需要什么,金德意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作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的领头人,他针对老年人群体需求,将爱心事业向老龄服务领域拓展,牵头开展“从头到脚”为老志愿服务项目近两年,已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理发服务人数近3000人次,修脚服务人数近2000人次,为老人免费理发、按摩、修脚500个日夜,把互帮互助、奉献友爱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人。先后获杭州市功勋志愿者、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最近又获评全省“五个2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称号.

通过他的努力,目前“从头到脚”志愿服务队已有17名骨干队员,大多是60多岁的低龄老人,服务已覆盖他所在的半山街道全域,每月都会陆续在街道雷锋角和田园、杭钢北苑、杭钢南苑等6个社区实践站开展志愿服务,并且每月参与杭州市雷锋广场志愿服务活动。在金德意的引领下,志愿团队将服务地点拓展到了空巢、高龄、失能老人的家里和危重病人的病床边,把真心的关爱和尊重送到了老人的心里。

无私付出和默默坚持赢得了“从头到脚、刀刀见情”的广泛赞誉,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以《杭州拱墅: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地气暖人心》《“从头到脚”温暖老年人》为题作了大篇幅报道,不少“粉丝”拿着《杭州日报》版面专程到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找金德意,为他们竖大拇指点赞;杭师大音乐学院老师在了解了这支队伍的感人事迹后,义务为他们的队歌“银龄互助志愿者之歌”谱曲;一家爱心广告公司的年轻设计师也被感动,主动为“从头到脚”免费设计Logo。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和睦社区

和睦社区针对老旧小区老年人需求,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街区”,重点开展以居家养老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一是搭建三级阵地:构建“实践所(志愿服务街区)—实践站—实践点”三级架构,打造与老旧小区风格匹配、功能融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志愿服务空间。建立生态志愿服务岗、社会公益组织爱心轮值点、爱心理发点、雷锋志愿小广场等多个文明实践点。发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认领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已有“浙江遗嘱库”爱心服务、“姻缘对对碰”相亲服务、“健康大讲堂”等志愿服务项目30余个。

二是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组织不同专长的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宣讲、养老、医护、文化、生活等多项志愿服务,每月面向居民公示志愿服务项目。如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组建“阳光好帮手”志愿服务团队,引进公羊会、元墅、全日医康等第三方专业的公益组织,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药等服务。培育和孵化和小七邻里中心、创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爱心组织,实现了从“科技众创”到“爱心众创”的转变。

三是构建五项机制:培育探索志愿者团队包干、公益活动爱心轮值、阳光大管家信息化管理、时间银行爱心积分运行、志愿服务安全信用评价体系等五项志愿服务机制,有效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实效。探索实现“以服务换币、以币换服务”的良性循环,社区还积极探索志愿者等级与评先评优、街区就餐购物享受优惠等挂钩。

(杭州日报通讯员 李旭峰 摄影 余文华等)

西湖区:在文化家园的转角遇到美

综述

美丽西湖,首善之区,文明高地。这里有秀美的山水奇景,有厚重的历史文脉,更是融合了传统精髓和现代文明的典范之地。在这里,从全市首个文化家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到如今建成覆盖率近60%,文化家园建设遍地开花,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得益彰,成为了群众百姓的“共享驿站”“精神家园”。以文化家园为核,培育“最美”、践行“最美”、争当“最美”,“最美现象”竞相迸发、华丽绽放,为西湖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这里是最美现象起源地。从2008年开始,西湖区开始“美丽赞”评选;2009年,西湖区设置第一条“爱心斑马线”,被杭州市进行推广,成为最美现象起源地。

这里是最美现象主阵地。西湖区拥有历届道德模范人物99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1人毛陈冰,全国时代楷模1人陈立群,省、市道德模范26人。为拾金不昧陆玉荣老人送来的“最暖”快递,为拿着纸箱前来的顾客提供免费宵夜的暖心“纸箱食堂”,炎炎夏日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冷饮的“爱心冰箱”……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层出不穷地涌现。

这里是最美现象传播地。西湖区建立多层级化的推荐机制、运用多渠道化的宣传机制、采用多样式化的关爱机制,常态化开展“月月最美·德耀西湖”“最美西湖人”(道德模范)评选,充分挖掘发现全区各类“最美”人物事迹,使各行各业都有“最美”典型,各类人群都有身边好人,推动“最美”由盆景变成风景,由风景形成风尚。

这里是高品质生活之地。近些年,西湖区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立足区域特色,深挖文化内涵,突出“四个精”(建设精雕细琢,管理精益求精,活动精彩纷呈,培育精准发力)打造精品文化家园,建设小区“孝心车位”,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孝心车位为例,挖掘小区和辖区单位“共享车位”,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全年在老旧小区建成1092个孝心车位,有效缓解了子女探望老人的停车难题。以文化家园建设为例,全区做到建设精雕细琢、管理精益求精、活动精彩纷呈、培育精准发力,骆家庄社区、益乐社区、杨家牌楼社区、吉鸿社区被认定为五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成为高星级家园数量最多的区(县、市)。

益乐社区:休闲乐园 精神家园

七千余人的益乐社区,成立于2007年。十多年来,社区一直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文化为抓手,以“家文化”为理念、社区文化家园为阵地,依托一个个多元化的有形阵地为载体,以无形文化滋润心田,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幸福,让居民休闲有乐园,精神有家园。

整合资源,助力文化建设有底劲。社区共享街道文化家园阵地、社区文化家园场所、图书阅览室、老人日间照料室等,居民可以翻翻书、读读报、下下棋、写写字、绘绘画。社区根据居民的自身爱好,成立了越剧队、舞蹈队、合唱队等6支文体组织。

开拓创新,用文化强化居民教育。社区以文化家园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为引领,通过开展环保小卫士分包“责任田”、文明创城志愿服务等志愿活动,开展“团圆餐”、“生日宴”等为孤寡老人、贫困孩子献爱心活动;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进家庭,开展“月饼DIY”等关爱活动,让社区成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乐园。

搭建平台,用活动凝聚文化建设正能量。每逢节庆日,社区都会组织开展一些庆典活动。比如社区在“三八”节之际组织开展的辖区妇女益路同行活动;在重阳节组织志愿者为辖区老人做一些日常服务等等,深受居民好评。

吉鸿社区里浓浓的邻里情

吉鸿社区文化家园,于2018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这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有多功能活动室、体育健身房、吉鸿讲堂、亲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观影室等。在吉鸿文化家园四层大楼里,“走进吉鸿”“溯源吉鸿”“传承吉鸿”“未来吉鸿”展示着吉鸿社区的前世今生。

吉鸿文化家园投入使用以来,相继成立了各类社团。吉鸿居民严政建将“西湖印社”带进吉鸿,成立了“西湖印社吉鸿艺术交流中心”;颜旭知成立了“颜旭知瑜伽工作室”,每周固定两节课;此外还成立了“徐满英太极拳工作室”“吉鸿民乐队”“吉鸿少儿艺术团”“吉鸿跑团”“吉鸿乒乓球队”等。

吉鸿讲堂、党员活动室、健身室、人大联络室、图书室等等区域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活动场所,舞蹈队、民乐队、锣鼓队、拔河队……大家都有了固定的排练场所。吉鸿社区引进凤翮筑梦书屋,百姓们在这里漫步阅读,有着“提着菜篮子逛书店”的体验。此外,吉鸿文化家园的一楼二楼设有宴会厅,几乎每周都举办婚宴,这家门口的婚礼,热闹了整个社区。

大节小假,茶余饭后,大家相聚一堂,练练歌舞, 学学书画,听听讲座,品品美食,看看书籍,聊聊心事……人与人的距离近了,邻里情在此更浓了,社区也就更和睦了。

“充满人情味的和美骆家庄”

2016年底,一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耗资2000多万元的“升级版文化礼堂”——骆家庄文化家园破茧而出。文化家园投入使用以来,全面启动“红色家园、洁美家园、精神家园、和谐家园、富足家园”(五大家园)为支撑的“充满人情味的和美骆家庄”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的称号。

如今,“五大家园”已深入民心。“红色家园”:在“崇德堂”内摆放了党章党规、《之江新语》等各类相关书籍,定期开设相关课程,学习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是文化家园内的红色阵地。“洁美家园”:一楼的多功能家园大厅,专用于举办村民红白喜宴、文化走亲、大型会议等,在解决大型宴会场地问题的同时,大大减少宴后厨余垃圾、油污对小区路面环境的污染。“和谐家园”:在一楼设“就近办”试点的公共服务大厅,涵盖民政帮扶、劳动保障、生育服务以及综合服务等服务内容,让居民不出社区范围,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便民服务;二楼设体现民主自治的“议事厅”,是群众议事纳谏、自治管理的平台。“精神家园”:龙舟文化馆集中展示十八个自然村的32只龙头、划桨、锣鼓、龙舟大旗,让“团结拼搏、勇争一流”的龙舟成为骆家庄老百姓心中“红舟”。“富足家园”: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汇集各类书籍和黑科技的“筑梦书屋”和提供老百姓体育锻炼的“健身房”公益项目。

杨家牌楼:利民惠民的精神家园

杨家牌楼社区文化家园,是在城中村整治期间利用原先老旧集体厂房旧址改造而成,在2018年11月启用。杨家牌楼文化家园为三层楼房,加上室外文化广场,总面积达4500平方米。一楼有乡情陈列区、多功能厅、红色影厅、中厅会议(培训)场地等;二楼有党员活动室、图书馆、作协书画室等;三楼是社区文化大礼堂。

这里是非常有人气的“草根乐园”,通过推行“文艺团队+辖区单位+社会组织+义工队伍”的议事模式,居民自发成立“文化俱乐部”,定期开展红诗朗诵、书画创作、图书漂流等活动。“我们的村晚”、元宵联欢晚会、“五四”青年节西湖区京昆剧演唱会、“洵美且仁”传统文化才艺演出、《且留下》新书发布仪式、图书会到杨家牌楼社区;社区推出廉政“红色影厅”、青少年四点半课堂、公益培训、送健康进社区讲座、科普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培训、垃圾分类培训、新春祈福礼、端午传承礼、重阳敬老礼、新兵壮行礼、中式婚礼等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各类礼仪培训活动,不到一年,这里举办了上百场各种活动。尤其是留下街道承办的杭州市第十六届邻居节,在杨家牌楼社区分内外两个会场开办,2000余人参加此次邻居节。

(杭州日报通讯员 陈庆)

滨江区:“滨滨有礼” 文明国际滨

综述

钱塘江一江春水,在这里澎湃奔流。1997年,滨江挂牌建区,从钱塘江南岸一片滩涂走来,二十余年过去,这里已然是一座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国际滨”的美誉直抵人心。勇立潮头,开拓创新,这是钱塘江赋予滨江人深厚而独特的精气神,自信有力的“滨江文化”伴随着青春飞扬的“滨江文明”,让新老滨江人在寻常日子里,诗意地栖居。

文明新风,如同一首首潮起潮落的时代赞歌在滨江唱响,其开放而活泼的创新活力让人推崇。近些年,随着群众性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各项文明提升工程持续深化,在这里,最美精神蔚然成风:礼让斑马线、排队守秩序、停车不占道、垃圾要分类、殡葬讲文明,“滨滨有礼”的国际滨呼之欲出。尤其是“文明观展会”,更是一大亮点。在动漫节、文博会等大型展会期间,排队守秩序、垃圾不落地、文明观展会。数十万人参与的动漫节展会结束,广场上不留一片垃圾。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6万人离场后会场无一片垃圾,干净、整洁、有序的现场引爆朋友圈,也显示了滨江市民的文明新高度。以“文明满滨江”为主题,邀请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翁仁康作为滨江区文明大使,采取“交警上台讲、演员台上演、文明出行宣传展板台下放”的形式宣传文明出行,一年演出6场,观众达1.5万人次,润物细无声,大家深受教育。还在全区设立文明出行劝导点位22个,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群众和高校志愿者8000余人次参与文明劝导。多管齐下,“做一个滨滨有礼的滨江人”,已深入民心。

最美之花滨江盛开,春色满园惹人称羡。截至2019年12月,滨江区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4人,入围中国好人榜群体1个,浙江省道德模范4人,浙江好人3人,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7人,最美杭州人11人,杭州好人15人。

年轻的“国际滨”,这里活力四射,温暖有爱,是年轻人的乐园,“此心安处是吾乡”,滨江有着新时代家的情怀。在这里创业生活,自带“诗和远方”的意境,这样的日子,岂不美好,岂不温馨?

彩虹社区:志愿服务下的文化乐园

环境优美的彩虹社区,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周一书法课、周二国画课、周三摄影课、周四唱歌课、周五旅游课……这个成立不过八年的新社区,已经成了附近居民羡慕不已的文化乐园。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医院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滨江区浦沿街道彩虹社区,“听说你们小区里有一位妈妈,理发很厉害,能不能请她到我们医院来帮忙?”原来,医院给小朋友治疗某些疾病时,需要配合理发。可给孩子剪发非常有难度,许多理发店都不承接这类项目。偶然之中,医院听说彩虹社区有一位全职妈妈,在小区里开设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董小红义务理发室”,就上门求助了。董小红立刻答应,每月两次去一趟儿童保健医院,义务给有需要的小朋友理发,坚持至今。她母爱满满,笑眯眯地哄几句,唱唱儿歌,讲讲故事,小朋友就听话地坐下了。

这里的居民可谓人才济济,社区依托这些文化人才,组建了远近闻名的滨江区第一个社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七彩温馨园,下辖的29个社会组织:有合唱、京剧、书画等文艺社团,有辣妈课堂、心缘沙龙、成长俱乐部等社交平台,更有理发、健康咨询、缝补等志愿服务队伍,各个社会组织定点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繁荣新景象。

“寿医生健康咨询室”是由原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寿生岳牵头组建的,成员均为小区内的退休医生,他们不开处方、不打针、不卖保健品、不收费,只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每周三,这支团队会安排两名医生轮流为居民量血压、解读体检报告、给出健康建议,还会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平日里,若有人碰到一些紧急状况,比如摔跤了,医生们也会上门察看,先做一些简单的处理。

“姜大伯摄影工作室”则常年为居民免费拍证件照,哪家要给娃娃拍满月照、百日照,哪家的老人要拍金婚照,姜大伯都会精心布光拍摄,并把合影裱好做框送给金婚夫妇。

彩虹社区里卧虎藏龙,还有几位书法国画老师免费教大家学艺。“你只要在我们社区住过,就不想搬家了。”社区居民戈宝栋很自豪,教书画、唱京剧,社区文化家园是他几乎每天都要来“报到”的地方。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龙进高度评价说,彩虹社区的志愿服务者,真正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真诚付出、忘我投入,令人钦佩。基层社区发展志愿服务、倡导友善平等尊重,是弘扬公民道德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政府组织各类人员包括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人,深入基层一线提供志愿服务、了解民生民情,也是建设平安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志愿服务能唤醒人们的家园意识、家国情怀,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爱社区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从爱社区开始,打造美好的家园。

滨和社区:“任性组团”秀出青春风采

坐拥高新人才的滨和社区,处处散发着青春活力。社区以他们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以任性、开放、先锋为特色的青年社团成长模式,激励各类社团争先创优,展青春风采,筑滨“和”文化。

所谓“任性组团”,即以社区为主导开展青年活动,活动通过“一问青年、二问企业、三问社团骨干”确定居民需求导向;所谓“开放式社团”,以赋予社团“生命力”为目的,通过社团之间活动开展,相互吸引,入社open,相互成长,凝聚社团活力,促进社团成长;所谓“先锋社团”,以社团为主导开展活动,通过“一带一引”的方式,由1名青年党员+1名社工负责一支社团,挖掘青年党员在各社团担任社长、副社长,增添社团红色属性,培育“先锋社团”,发挥先锋作用,积极引导各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社团活动氛围。

社区现有中外文化交流社、中外古典音乐社、篮球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音乐社、青年跑团、毅行社、舞蹈社、登山社、公益社等17支青年社团。目前,17支社团“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联谊”,内容丰富、形式异彩纷呈,如3V3单人篮球排位赛、半月谈读书分享会、瑜伽、爵士舞课程等社团活动成常态,成为滨和社区的“和青春”文化品牌,真正达到社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自治状态。

11月初,最受欢迎的瑜伽课、爵士舞又开课啦!瑜伽老师吴云,一直以来为青年舞蹈社成员提供教学服务。两年了,风雨无阻,耐心教学,不求回报,虽是微光,却一直默默付出,只要青年居民有需求,她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空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大家上课。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她既是舞蹈社成员,又是读书社成员,大家看到她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吴老师”,也正是这一声称呼,见证了她脚踏实地助力滨和社区文化家园青年活动的建设。

共享书屋作为社区自我革新的途径之一,是基于居民相互信任、自我管理的创新阅读分享,取阅书籍完全自由,居民只需在阅读后放回书屋,也可将自己闲置的书籍直接放入书屋,营造“爱分享、爱阅读”的良好社区氛围。共享书屋实现了开放式、零距离的免费阅读共享,让书籍在社区真正“漂流”起来,开辟了居民之间另一种相互了解、交流的方式。目前书屋志愿管理员有65人,平均每个书屋2至3名管理员,包括在职在册党员、青少年志愿者、网格员和普通居民,其中在职在册党员25名。

有这么一户人家,一家5口人,全部参与书屋管理,俞奶奶身为社区的楼道长,自觉维护楼道附近的书屋卫生,儿子媳妇是在职党员,主动要求认领书屋,总会把家里多余的书整理好,放到各个共享书屋里去,小姑娘贝贝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加入了青少年志愿者,每天都和爸爸妈妈或是奶奶去书屋转一圈,还会把自己喜欢的书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这么一来,社区的共享书屋不但营造了“书香滨和”的浓浓氛围,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平台,在阅读、管理书籍的同时,还增进了家庭亲子关系,助力滨和社区和谐文化的打造。

“快乐创业在滨江 幸福生活在滨和”,社区一直紧紧围绕这一服务宗旨,让住在滨和社区的居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和”谐。

(杭州日报通讯员 谢丽云 费颖摄 影 李晓军 楼颖 杨羽佳)

萧山区:勇立潮头 擦亮精神文明建设“金名片”

综述

萧山,杭州拥江发展的核心区,钱塘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滚滚钱塘江水催生了“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多少英雄豪杰生于斯长于斯,被誉为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萧山文化悠久绵长,一叶独木舟,问史8000年。文化和文明在这里激荡,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融,中华传统优秀美德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近年来,萧山区全力推进“文化兴盛”行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制度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治理水平。积极适应中央、省市常态化测评新要求,推出重点行业单位文明指数定期发布制度、镇街(平台)公共文明程度指数季度竞赛两项考核办法,把创建任务分解成2大点11小考核项,做到季度“一小考”、成绩“一排名”、媒体“一公示”,进一步压实细化“主体责任”。把中央、省市文明程度指数检查成绩纳入区委“红黄黑”榜发布体系,2次上“黑榜”启动问责程序。

项目化推进市民素质提升,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制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市民公共文明素质三年提升计划,开展强化文明理念、文明宣传等“六大行动”20项工作。制定“10个100”市民素质提升指标任务,量化10大市民素质提升考核任务,每月实时跟踪督导管理,推进市民素质提升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全域化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开展“增量达标”行动,新创区级文明村48家,文明社区14家,文明单位39家,文明校园66家,社区文化家园34家,文明美丽社区44个,文明村覆盖率超85%,文化家园覆盖率超60%。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创孝心车位200余个,打造10家文明城市工作驿站,新建区级文明示范路26条,新创湘湖景区老兵文明示范线1条。

品牌化推进美德萧山建设,擦亮精神文明建设“金名片”。深化美德档案三级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美德春风颂”“美德夏令营”“美德秋收行”“美德冬暖情”等美德四季风活动,大力选树最美人物,弘扬美德力量,传播最美音符。十年来,评选出70位区级美德标兵,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位荣登全国好人,3位荣获浙江省道德模范(提名奖)、19位荣获浙江好人称号,12位获得杭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殊荣。

项目化推进市民素质提升行动

下发《“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开展文明理念强化、文明素质教化、文明礼仪规范、文明实践养成、文明示范引领、文明制度保障等六大行动。制定“10个100”目标任务,通过任务分解,根据镇街、部门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将具体任务分配给24个镇街和部门,并且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目前已完成2019年全年目标的98%。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常态化管理。对镇街、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每月跟进,及时了解最新进展,汇总统计最新完成情况,指导镇街、部门下一步开展工作。在统计过程同时,深入挖掘各条线亮点工作,提炼、分享创新做法,积极撰写信息向省市区上报。

开展“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系列主题活动。作为亚运村的所在地,萧山区积极做好“携手迎亚运 共建文明城”的市民素质提升主题活动文章。举行萧山区“迎亚运·市民公共素质提升暨礼让斑马线2.0行动启动仪式”,镇街开展同步接力仪式24场。为了进一步倡导公共文明理念,推出“迎亚运·市民文明公约”。公约一经发布,立即在全区组织开展“践行文明公约 争做文明有礼萧山人”主题活动,组织文明公约进社区宣讲活动100场,“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排队”“文明居住”等主题活动160余场,参与群众超2万人。此外,大力深化“文明出行”行动,推进礼让斑马线2.0版本,常态化开展“礼让推介日”活动,全年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超10万人次。

坚持共建共创,开展“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创投活动。为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市民素质提升活动,萧山区通过公益创投形式,招募百家百店公益组织、新世纪音乐学校、萧山日报小记者团等9家公益组织、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围绕文明过马路劝导、文明排队劝导、商贸体公共文明行为劝导、公园车站公共文明行为劝导、文明公约快闪、文明餐桌劝导等6大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提升活动,设立每月固定活动周,开展各类文明公约宣传、践行等主题活动,截止目前,已开展100场,参与群众超2万人。

制度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以更好姿态迎接亚运盛会到来,萧山区通过重抓顶层设计,创新机制体制,将民生小事当做头等大事,实实在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制度设计更加合理。通过调整最清洁城乡竞赛办法,制定出台镇街公共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对全区25个镇街(平台)开展季度测评。同时,创新性将区级有关部门纳入测评体系,建立重点行业部门文明指数季度发布制度,从制度上实现文明指数测评对象基本全覆盖。对测评取得的成绩,按照成绩高低进行登报公布,并且纳入区委文化兴盛行动“红黄黑”榜张榜公布。

创建工作更加细致。为推进美丽萧山建设,在全区开展“千分达标月”活动。组织力量对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进行摸排,建立首批问题清单1000余个。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销号式整治。针对楼道堆物这个“民生小事”,专题部署开展楼道堆积物清理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明确一个工作体系、组建三支工作队伍、建立三项工作制度、组织三大宣传活动、开展三大载体活动、抓好四大典型示范为主要内容,对楼道、消防通道、地下车库、沿街商铺等重要场所乱堆乱放进行集中清理。截至11月底,已累计组织集中整治3000余次,参与人员5.4万余人,清理堆积物8000余吨,清理小区数280余个。

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年初,招聘108名文明观察员充实到文明创建队伍,按照区域划分为镇街组和城区组,对城市环境、市民文明素质、食品安全检查等开展常态化文明检查,通过社会力量提升城市文明。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建立区领导督查、区级部门督查、镇街部门三级督查机制,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文明观察员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机制,对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多角度监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集中办公、抄告反馈、区领导督办等制度,对文明城事创建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健全投入帮扶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完善结对共建机制、完善“三下乡”工作机制等制度,营造全域参与、全民共建的创建氛围。

全域化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近年来,萧山区以满足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需求,推进文明村社、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增量提质,打造星级社区文化家园,开展孝心车位建设,新建文明示范路,探索建设文明城事工作驿站,全域化推动精神文明阵地建设。

开展增量提质行动。加大文明村社、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力度,全年下达目标任务,2019年新建区级文明村48家,文明社区14家,文明单位39家,文明校园66家。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85%。

打造高水平星级文化家园。萧山区城厢街道休博园社区成为杭州市首批五星级社区文化家园,该社区文化家园室内场地约占1600平方米,分为生活便民区、办事服务区、活动中心区三大区块,社区活动中心区块又分为8个工作室,适合居民开展舞蹈、素描、插画和烘焙等日常活动。品茗轩“聚邻茶舍”的茶道、心悦坊“孩子们小教室”的兴趣课程、乐之家“朝暮交谊舞队”的舞蹈,年服务人次达5万人次以上。2019年,萧山区将新建设社区文化家园36家,累计建设完成77家,占全区社区总数的40%以上。

全面开展孝心车位建设。先期在省市级文明社区中试点,后逐步延伸至全区。孝心车位旁树立“文明有礼”标示牌,标注车位管理人员信息、联系方式;车位施划“常回家看看”字样,以与普通车位进行区别。目前,全区已累计建设孝心车位220余个。

开展文明示范路建设。自去年市心路创建文明示范路以来,各镇街、平台积极开展文明示范路建设,截至今年底,全区将新建文明示范路26条。文明示范路围绕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美观、交通秩序良好、管理整治到位、公益氛围浓厚等5个方面开展建设,旨在通过示范路建设,带动引领城市整体环境提升。

探索建设文明城事工作驿站。以创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举措,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萧山样板为主要目标,在全区选取办事服务中心、银行、通讯、第二课堂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0家有代表性的重点窗口单位,试点开展“文明城事”工作驿站建设工作,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办事服务体验和更加贴心的志愿服务帮助,打造可见、可学、可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体验平台。

(杭州日报通讯员 吴灿飞 金一凡)

余杭区:“全域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

综述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余杭正式进入“双世遗”时代。作为“中华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文明始终厚植于余杭的历史长河之中,一脉相承而生生不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余杭秉承着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在新时代的今天,漫步余杭的大街小巷,和谐文明之风,显得温情脉脉,润物无声。

以“最美余杭人”系列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为载体,余杭大地涌现出了一批美丽又文明的余杭人。如49年始终奔走在为村民问医送药第一线的“浙江好人”杨永根,还有无怨无悔照料老人的杭州市第十四届道德模范陶长夫。今年,余杭区共评选出120名“美丽余杭人”,6人获评“杭州好人”,杨永根获评“浙江好人”。

以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工作为着力点,用积分“量化”市民的文明行为,为新老余杭人创新打造了一间储存文明的“银行”。今年,余杭区对工作制度、兑换细则再明确、再深化。5500余场相关活动,超80万人次参与,进一步激励市民参与到文明养成的行动中来,增强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该项工作也入选了“2018年度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在余杭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余’您话文明”访谈活动先后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将道德力量和文明风尚传递到基层群众身边,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余杭区创新打造“垃圾分类最强王者”移动端知识竞赛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这些都是余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创新、勇创一流的缩影。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文明行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最美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团队)”评选等十大主题活动,将垃圾分类串成全链“新时尚”。聚焦家风家训,开展“弘扬余杭好家风,共创全域新发展”主题系列活动,评选出了一批“最美家庭”,创建一批“好家风”示范点,夯实了城市的道德之基。

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区启动“微好人馆”、“文明余杭”华数网络平台、梦想E站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等20个重点特色阵地建设及23个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阵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公共阅读空间等文化载体遍地开花,成为一座座“文明灯塔”,照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目前,余杭区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6个,其中,五星级文化礼堂7个、市级四星级文化礼堂18个;社区文化家园98个,其中,33家社区文化家园获评杭州市高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数量全市第一;企业文化俱乐部52个、城市阅读空间80个。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美丽。余杭文明创建的步伐从未停歇、创新的探索从未止步。如今,余杭争创“全域文明”,正踏上打造“文化文明”桥头堡的征程,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为余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文化支撑。

新举措新行动 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

余杭区多措并举,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推进余杭市民文明积分工作。去年,余杭在全市率先推行“文明积分制”,采用“文明+互联网”的一站式管理运营模式,以一张专属电子“文明积分卡”来记录积分储蓄情况。今年,余杭在“市民文明积分”推行中,将顶层设计走在前面,在《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出台《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兑换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市民文明积分平台使用和扩大市民文明积分在社会公共资源、民生保障、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在市民积分平台上,按月度、季度、年度文明积分排名情况,分别授予排名靠前的市民“文明之星”等称号并列入红榜,将常见不文明行为纳入红榜和黑榜,并在“我家余杭”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公示,以激励市民参与到文明养成的行动中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深化开展“余杭好家风”培育。广泛开展“弘扬余杭好家风,共创全域新发展”主题活动,重点围绕“余杭好地方·我的幸福家”家风家训主题评选,以培育“最美家庭”为载体,评选出余杭区“最美家庭”100户、最感人家庭故事100例、优秀家训家规100例,并选出十佳“最美家庭”。在深化建设西溪湿地洪氏宗祠、章太炎故居等家风家训传承基地基础上,以余杭街道仙宅村、仁和街道花园村、塘栖镇丁河村、瓶窑盛氏家风馆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好家风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推广余杭优秀家风文化。

深化开展垃圾分类文明行动。以“关注垃圾减量、学好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处理”为抓手,通过广泛教育引导、文明行动实践、志愿服务推进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文明行动十大主题活动,推动形成“周周有宣传,月月有评选,季季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900余场,参与人次超20万人次。原创“垃圾分类最强王者”移动端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累计答题超5万次。积极开展“文明餐桌助力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以“光盘行动”为重点,把注重垃圾源头减量变成广大市民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精品文明文化阵地建设常态化推进

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就是居民最好的“精神家园”。在社区文化家园建设打造过程中,余杭区出台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专项管理办法,加强社区、企业文化阵地的建管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98家社区文化家园、52家企业文化俱乐部,其中33家社区文化家园获评市高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数量全市第一。

强化常态化项目管理。从2018年起,余杭区将社区文化家园等阵地建设工作,列入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实地督查。每年3月前确定当年建设项目清单,列出每月建设进度,每年10月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区文明办每半个月跟进、通报一次工作进度,将建设任务纳入全区大党建和综合考评。2019年,还先后召开专项阵地建设推进会2次,规划设计评审会1次,专题业务培训3次,组织赴6个市级示范项目实地学习等。

开展常态化等级评定。按照《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开展等级评定复评工作。明确评定对象,对当年新建设完成的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进行等级评定,对往年建成并已评定等级的进行复评。明确评定等级,设定区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与市星级评定衔接,推荐区级优秀等级参与市级星级评定。明确评定办法,通过社企自评申报、镇街验收推荐、区级核定检查等工作,开展等级评定工作。

落实常态化奖补政策。坚持常态化奖补,每年评定复评,每年予以奖补。确定补助标准,对成功评定和通过复评的区级优秀、良好社区文化家园,落实奖补政策。坚持“三不奖”,即在社区文化家园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题不突出的不奖补、获评良好等级以下的不奖补、阵地特色不鲜明的不奖补。

加强常态化品牌培育。对照省、市关于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的部署要求,在全市率先制定《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管理考核标准(试行)》《余杭区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管理考核标准(试行)》,对设施、内容、队伍、活动、品牌打造、特色亮点等每一项具体要求予以赋分。坚持示范带动,树立精品意识,在每年的建设项目中,明确一批区级精品社区文化家园储备项目。坚持“一社一品”,鼓励各社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核心主题,打造特色品牌。

“六步闭环”落细落小落实 提升文明程度

以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为龙头抓手,余杭区逐步健全“六步闭环”工作机制(即部署、培训、督查、抄告、整改、迎检),全力以赴落实测评迎检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把文明创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推动整体文明程度提升。

周密部署,细致培训。在坚持和深化“第一时间部署动员、成立区级专项指挥部、制定个性化迎检方案”等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部署、培训”环节。针对国测、省测、市测等每次测评的不同要求,落实个性化的职责分工,每个点位、每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针对指数测评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减少信息传达环节,提升信息传达准确度;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对镇街、部门具体线上工作人员、每个点位具体责任人的培训力度。在培训环节,理清测评主体、测评标准,深入细致解读每条测评标准的具体要求,全面部署“条块结合”的工作职责,确保各层级各条线工作人点位清、标准清、责任清。

全面督导,严格抄告。建立“区文明办工作力量为主、镇街部门工作力量参与、文明督导员配合”的测评迎检督导队伍,区文明办总动员,对全区所有迎检点位,开展第一轮督导,确保每个点位督导到位。强化部门工作职责和镇街“属地责任”,组织镇街、部门工作组,对所属点位开展第二轮督导,确保每个点位走到位、做到位。健全抄告制度,每次督导以后,形成抄告单,下发至点位责任单位。

及时整改,积极迎检。问题整改到位,各点位围绕测评要求,准确、及时做好问题整改工作,并按照要求反馈,整改反馈情况纳入考评。面上工作到位,各镇街、部门,结合存在问题,围绕测评标准,全面对照,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全面做好整体迎检工作。工作力量到位,全区文明创建战线提前统筹安排好工作,确保迎检期间的工作精力和工作力量在线。

通过“六步闭环”工作机制每个环节的落实,迎检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因而近年来,余杭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逐步提升。

(杭州日报通讯员 李勇平)

富阳区:全城联动 协力打造温馨文明都市新区

综述

近年来,富阳区主动对标杭州市“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定位,以迎接全国、省、市三级文明指数测评为主要抓手,以积极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工作导向,以推动高水平社会治理、加快建设温馨文明大都市新型城区为工作目标,全力组织协调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形成文明创建全城联动,全域推进的生动局面。

联通信息,“一盘棋”整体推进。以推进“党建共建”“社区大党委制”等工作为主抓手,深化区领导文明创建包干制,将城区街道以社区为单位分成46个片区,每一片区由1名区领导分管,部分机关单位和文明单位为责任单位,定向负责片区内文明城市测评点位的文明创建,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创建“网格化”,实现文明创建全域“一盘棋”推进。

联合执法,“一股绳”合力创建。完善协调保障机制,对照全国、省、市三级测评体系明确的测评项目和标准,逐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制发相关责任分解文件,对部门职责不清或责任交叉的点上问题,由主要责任部门牵头召开联席会议,明确权属,落实责任。其次设立专项考核,成立专题工作小组,针对文明城市创建“重大难”问题,完善氛围宣传、曝光通报、干部考核、执纪问责等方面规章制度,推动部门执法合力拧成“一股绳”。

联合服务,“一座城”全域响应。结合“走亲连心三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群众需求,推动部门强化担当,践行初心,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同时结合媒体宣传、活动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多部门联动合作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传播“共治共建共享”的文明城市创建理念,全面激发市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主人翁精神和激情。

区城管局:“三强三补”扮靓城市温馨文明底色

区城管局积极履职,多措并举补齐文明短板,主动作为扮靓城市温馨文明底色。

加强设施改造力度,补齐硬件设施短板。积极对照城市文明创建薄弱环节,狠抓落实,常态化开展设施改造提升行动,全年累计修复树池基础224只,修补窨井盖448座,安装钢管挡车栏123根,安装止车石70只,处理无障碍通道8处约91㎡、盲道210米,人行道修复8636平方米,划设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11000余米。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补齐文明素养短板。立足氛围营造,牵头打造城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矩阵,实现城区主要点位大型电子显示屏、主次干道公益宣传全覆盖。着眼教育引导,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文明养犬进社区(小区)活动,做到社区全年100%覆盖;联合区妇联、团区委等部门成立360余人组成垃圾分类宣讲团,全年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培训593场,参加人数70794人。

加强专项整治力度,补齐动态反复短板。立足规范城市环境秩序,集中开展整治行动,全面清除积存垃圾、治理卫生死角、清洗道路积尘等,全年环卫保洁道路共计181条(段),保洁道路面积800余万平方米,冲洗道路1.5万余条次;机扫道路13万余条次;洒水道路33万余条次。集中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拆除2269处、14618平方米;集中开展市容集中整治,查处无证摊84件、劝导整改2219起,劝离疑似“僵尸车”179辆,集中拖入停车场84辆,查处道路污染车辆491辆,为扮靓城市温馨文明底色贡献了城管力量。

公安富阳分局:狠抓责任 确保精神文明创建实效

公安富阳分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公安元素的积极作用。

继续深化全警联动、交治合一的交管工作模式,重点围绕排查确定的28个交通秩序整治点,组织交警、巡特警、派出所等单位,常态化开展“逢五、逢十交通集中整治”,严查严处行人闯红灯、驾驶非机动车不戴安全头盔、逆向行驶、违章停车等各类交通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全力维护政府机关、学校商场、居民社区等重点部位秩序温馨有序。

精心组织法制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系列活动,围绕培育新时代法制新人,分局13个派出所按照辖区分工,分别由派出所领导、社区民警兼任全区100余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校园开展法制教育,协助学校开展对问题学生、不良学生的教育辅导工作,不断强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专门制定完善年度公安工作任务清单,把治安防控、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等13个涉及精神文明创建的项目纳入任务清单,以项目化、标准化、精细化推进,每个项目由一名局领导负责,逐项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具体措施、时间节点和目标要求,全年工作实行挂图作战。今年分局以江滨社区、春江花园小区为试点,扎实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从治安、消防、交通三大方面出发,积极破解停车无序、楼道堆物和电动车充电等管理难题,不断优化小区环境和秩序。

团区委:“大数据+志愿服务”点“靓”城市文明新风

团区委积极探索实行“大数据+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高效化优势,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前向上发展,助力城市文明建设。

搭建“志汇”网络,构建“三站一圈”格局。借助“志愿汇”数据平台,打造志愿服务大联盟,截至目前,富阳全区共有注册志愿者149785人,服务总时长达4136422.4小时。依托“志愿汇”大数据库,建立富阳区新时代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对全区志愿服务大数据进行统筹管理,全面掌握本地区最新志愿服务数据,并应用于日常志愿服务开展。

开通“点单派送”服务,精准统筹志愿资源。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数据可视平台,新增志愿服务点单派单功能,定向发布需求,帮助志愿者及时了解志愿服务需求,做好“点对点”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参与该项任务志愿者超320人次。同时通过点单派单的数据统计,精准获取最受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清单,针对免费理发、心理疏导、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等需求度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孵化培育优质服务项目。

打通“益币兑换”渠道,激发志愿服务热情。在区志愿者之家设立志愿服务实物兑换点,志愿服务兑换物品从原有的3类7种增加到8类19种,同时联合有关单位为志愿者争取到免费体检、免费停车、免费游览旅游景点等各项福利。探索制定“志愿服务礼遇机”益币兑换新机制,志愿者可在全区饮料自动售货机上通过打开“志愿汇”手机APP“扫一扫”,即可用自己的公益币兑换矿泉水、饮料、饼干等物品,真正实现志愿者激励兑换常态化、便捷化、人性化。

富春街道:社区擂台赛夯实文明创建城市细胞

富春街道立足浓厚“奋力争先、勇创一流”的文明创建氛围,创新推进社区文明提升擂台赛,以社区文明创建大比武夯实文明创建城市细胞,推动打造温馨文明都市新区。

突出擂台赛的结果运用,比学赶超氛围快速形成。制定《社区文明创建提升大比武实施方案》,完善大比武通报和考核机制,明确大比武情况将在区属主要媒体点评通报,比武成绩纳入社区年度综合考评,并与书记、主任个人年度考核挂钩。擂台赛推动社区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加快转型,社区干部深入辖区各小区、楼道、街巷等重点区域进行主动排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了“比学赶超、勇创一流”的工作氛围。

坚持擂台赛的问题导向,创建短板主动补齐。各社区主动结合社区党建共建、社区大党委制、百日解百难等专项工作,主动联合共建单位、相关责任部门等对文明创建中各种“疑难杂症”针对性下猛药,加速补足创建短板。如针对消防隐患,联合公安、消防、住建、城管等多部门成立消防隐患整治工作组,集中清理楼道堆积物41442处,绿化带种菜900多处;拆除影响消防的固定鞋柜储物柜7214个,主动补足社区文明创建中的消防短板。

立足擂台赛的目标导向,群众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把满足群众切身需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纳入比武打擂项目之一。各社区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新建基础设施,全年累计楼道亮灯4327处;新建电动车充电烟感、简易喷淋装置等消防设施4980件;新添地下电瓶车充电点位、地上充电棚点357个,新建23500余个电瓶车智能充电插口;改造增加小区车位1000多个,以比武打擂的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

最美人物

富阳是最美现象的发源地之一,最美现象充分展示了富阳温馨美好的一面,这几年富阳区选树宣传“最美人物”,用凡人善举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将“最美风景”育化形成“最美风尚”。

金健勇:他自参加工作22年来,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18年9月19日凌晨,在连续数日投入“扫黑除恶”工作后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典型事迹被全国110余家主流媒体深度宣传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019年6月2日清晨,“最美杭州人”、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金健勇遗憾地走了,终年仅45岁。

胡小燕:她,富阳区第六届道德模范,一位朴实而坚强的农村妇女,她恪守“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信念,29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含辛茹苦地抚育两个孩子成才。她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困难的家庭,用一颗宽厚、朴实、善良的爱心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程雁飞:“程妈妈工作室”负责人、退休心理辅导教师,免费帮助300余名“边缘”青少年;2013年成立公益组织“程妈妈公益团”;2016年以来,她每年赴丽水支教,免费帮助建立心理辅导站,被评为2017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领雁人”“杭州市十大杰出志愿者”“富阳区功勋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蒋臻:富阳区城管局城南中队协管员,一直以来,他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工作,取得优秀成绩。2018年获得第十四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第六届“最美杭州人”、全省建设系统2018年度“最美建设人”荣誉称号。

(杭州日报通讯员 陆元青 章振晓 詹英华 傅全力 李 霖 陈煜琴 童笑男)

临安区:学·行·评·引 让新时代新文明润泽城乡

综述

临安是杭州西部新城区,县治史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奠基人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钱其琛、钱伟长、钱复等知名钱氏后裔曾来临“寻根问祖”,532字的《钱氏家训》从个人篇 、家庭篇 、社会篇和国家篇四个篇章娓娓道来、传承千年。钱王文化、天目山文化和浙西民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境内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杭电信息工程学院、杭州医学院等高校,在临高校师生达5万人。

基于对临安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极传承,更因为临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追求,2012年临安创新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率先打造农村精神文化“地标”。2013年,全省首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在临安召开,临安经验向全省推广。如今,文化礼堂已经从“临安实验”变成“全省实践”,从“临安盆景”变成“全省风景”,从“精神振奋”变成“乡村振兴”,成为乡风文明的“传习所”、治理有效的“助推器”,产业兴旺的“加油站”。

如何真正让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2014年,临安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再探新路,立足于优秀道德传承,着眼于千家万户普通百姓,创新开展“好家风”建设,用好家风“老家底”,育好家庭“小细胞”,优化“人文好环境”,让“好家风”润泽临安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临安欣喜地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要求和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一脉相承,两者可资源共享、统筹实施。基于这样的认识,临安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为目标,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架构了“学”“行”“评”“引”文明实践初步体系,积极探索临安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共建模式。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从文化礼堂建设到“好家风”建设,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一步都是新的探索。“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临安将紧扣时代脉搏,心系民生冷暖,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为把杭州打造成一座有温度的“善城”,作出临安应有的贡献。

打造精神文化地标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2年,临安区率先在浙江省创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农村精神文化地标。截至目前,临安已经建成217座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管理模式日趋成熟,今年年底临安将实现5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关系到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实现,其内涵要求和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可谓一脉相承,两者可资源共享、统筹实施。于是临安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积极架构“学”“行”“评”“引”文明实践初步体系,探索临安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共建模式。

礼堂领学,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针对实际,临安着力做好三项工作:注重“三结合”,结合“礼堂主题日”,结合“党员主题日”,结合传统节日。注重“三服务”,整合资源,推出文化、服务、培训“三进礼堂”你点我送活动。注重“三组合”,各镇街聘请新乡贤、“五老”人员、回乡创业青年组建“文明新风”宣讲队,寓教于乐,弘扬新风。

礼堂促行,让文明新风融入生产生活。临安针对志愿服务普遍存在“城区强、农村弱”的现状,在全区文化礼堂建立“好家风”乡村志愿服务站。截至目前,全区270个行政村已建立“好家风”乡村志愿服务队987支、队员3万余人。同时,创新推出“七彩”志愿服务队,红色“文明出行”劝导队,蓝色“和事佬”纠纷调解队,橙色“爱吾老”帮扶队,绿色环保志愿服务队,粉色“妇女帮帮团”,黄色振兴乡村志愿服务队,紫色文化小分队等。

礼堂选评,让“最美”现象成为共同追求。临安重点在“互学互比、互赶互超、共同提高”上下工夫。一是评选“身边好人”,选树身边榜样。二是评议身边陋习,促进乡风文明。三是评定文明积分,培育时代新人。

礼堂引智,让乡村文明拥有强大助力。以文化礼堂为平台,通过文明共建、校地合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好外力、请好“外援”、提供支持,重点在高校引智、部门引才,以及企业引资三个方面。

农村文化礼堂让临安尝到了“见乡见亲见文明”的甜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让大家看到了“见心见行见未来”的美好前景。今后,临安将立足文化礼堂的厚实基础,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传承优秀文化、留存乡愁记忆,感悟榜样力量、接受道德洗礼,学习致富本领、追寻振兴梦想的道德家园和精神家园。

竹林之家:有了文化的滋养 一切都那么美好

锦北街道竹林社区有临安区最大拆迁区块,辖区范围广,人口多,城改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村民到居民,从农家小院到高层住宅,从走街串巷到车来车往。竹林社区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从文化搭台、居民唱戏和品牌孵化三个方面,精心打造社区文化家园,让新老竹林人融入竹林之家。

文化搭台。家园文化的打造,首要是依托社区及所在小区春天华府,利用苕溪北街景观。走入社区,文化家园标识十分醒目:青少年俱乐部、漂流书吧、书画室、多功能室、志愿者服务站、微型消防站、统战之家、侨之家,一应俱全。同时,就势造景,以墙绘形式,将书画室窗户绘制成屋舍,墙面绘上竹林,有“竹林之家”寓意,与竹林社区之名相呼应。这里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春天华府小区得天独厚的资源。该小区拥有一大广场、三大会所、十大场馆,有图书馆、儿童馆、游泳馆、舞蹈馆、瑜伽馆、羽毛球馆等,为使文化氛围更浓厚,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道、“五乐”廊等,对每幢楼道注入文化元素。

居民唱戏。社区通过前期网格走访,挖掘能人巧匠,组建红歌队、太极拳队、排舞队等多支文化团队,目前各支队伍都在正常有序开展活动。文化家园还有一个“临里红管家”,发挥部门结对共建作用,以小区为单位,围绕共建共享和美小区目标,从优化小区环境、增进邻里关系入手,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成绩”的“三亮”活动,发挥小区党员的联动作用,让“小区党员回家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到家园建设中。

品牌孵化。竹林社区有临里红管家、统战之家的优势资源,有无障碍社区创建基础,有“孝心车位” 试点推进。社区与锦北成校合作,致力于推进“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把社区文化家园“种”文化、政府“送”文化与居民“享”文化有效结合。社区配备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特长、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热心社区文化建设的专职管理员,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表,落实日常活动和工作。同时,建立起志愿者、老师、社工网络体系,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实现活动有组织、展陈有更新、工作有记录、场地有管理。

有了文化的滋养,这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感动。家住竹林,工作在竹林,生活在竹林,每天都能听到城市建设的声音,一切都在美好的孕育中。

王丰华:用真情诠释初心 用生命践行诺言

有这样一位农村能人,他在事业小有成就、家庭红红火火的时候,毅然投身村级事务,一心改变村庄面貌;有这样一位村主任,他五年多来不拿一分报酬,把全部工资用于服务村民,还自掏腰包给村里造桥修馆。他,就是新时代临安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杭州市“双百”优秀乡村干部、杭州市劳动模范,区人大代表、湍口镇迎丰村村委会原主任——王丰华,他用信念、用真情、用生命兑现了“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的诺言。

整理王丰华遗物的时候,镇干部发现了一叠笔记本,一共21本。每一本笔记本的封面或扉页上,都用正楷小字写下一行字:“只饮迎丰一湾水,止用迎丰一张纸”。翻开笔记本,里面除日常工作日程、工作思考、学习心得外,还详细记录着村民们的心愿。

唐正义,文化礼堂要弄好;方荣莲,家里住得高,要解决自来水出水特别小的问题;万晓勇,门口装一道减速带……这一个个心愿,他都一个不落地认真记下,还在已经完成的心愿后面,认真地打上了勾。

从2013年12月13日参加村主任竞选那天起,到身患绝症陷入半昏迷状态再也无法提笔为止,5年来,他用心记录了21本近100万字的“村长笔记”,那里面记录了260个村民心愿,也记录了王丰华为村民“圆梦”的历程。

村民们的心愿,一个个实现了:三轮车都难走的小路,变成了4米宽的双车道;破败的旧祠堂,修缮成了大气美观的文化礼堂;垃圾房全部清除,实现了垃圾直运;快倒塌的知青点被改造成了养老驿站,里面开设了老人食堂……

如今的迎丰村,成功创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杭州市文明村。清澈的昌南溪穿村而过,百米文化长廊依山傍水,一幢幢白墙黛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古朴儒雅。环境变美了,村民们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村民们享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

2018年7月,因疼痛瘫倒在工作现场后,王丰华入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2019年6月6日,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的王丰华,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迎丰村,离开了他视为亲人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他奋斗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村委会主任工作岗位。出殡那天,村民、镇村干部和亲朋好友近千人挤满了他家的院子和周边的道路,流着泪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在王丰华的笔记本中,他认认真真地摘抄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谁?依靠谁?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初心和使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丝不苟的奉献与担当。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基层党员干部,王丰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情怀,践行了基层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的担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幸福村里的“幸福经”
· 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
·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暨下半年工作推进部署会举行
· “亲清在线”平台全功能揭开真容
· 杭州蓄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 下城区助力贫困山区女性自强奋进
· 杭州市代表团赴恩施州落实扶贫协作工作
· “大下姜” 生长记
· 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 “闭关”七年,杭州南站澎湃归来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明年竣工
爱你久久共迎百年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