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现代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范式
高翔
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是认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关键,也是未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突出表现为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需要通过自我革命来调整职能范围,赋予市场更大发展空间,也需要主动探索创新职能履行方式,提高自身引导、规范市场运行的治理能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
“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一个现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全新范式,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变革动力。以往地方政府创新多数是指治理方式的创新,包括具体制度安排和操作规则选取,这也是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学习的主要内容。跨地区的知识学习是政府治理进步的重要来源,但可持续的良好治理更需要政府具备内生的变革动力,即政府有能力去识别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回应。建立并增强政府自我变革的内生动力,既是学习型党政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先发地区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应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狭隘地、静态地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制度安排,而是要把它视作推动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全新范式。换句话说,“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关于政府如何才有可能探索产生新治理方式的制度安排,因而是“制度的制度”。“无差别全科受理”等整体性治理的新做法,或者是“移动办事”等“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形态,都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一政府治理变革新范式下的结果,而且是阶段性结果,意味着它们还会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完善。
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全新范式,“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特点是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由此超越了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语“政府”转变为“市民”“法人”,要求以“群众感受的‘小变化’撬动政府运行的‘大变革’”。可见,“最多跑一次”改革有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等突出特点,它清晰界定了政府寻找改革切入点的具体方式,既从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也提供了政府改革的具体方向,即要把政府改革真正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这一点看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
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效应,倒逼经济体制变革,助力浙江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方面,要看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动态效应。各级政府在确立了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的治理变革新范式后,就能够持续不断地优化政务服务的供给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如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就从最初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断升级成为“无差别全科受理”,在前台实现了进一个门、取一个号、办多件事,在后台实现了从受办分离到受办一体的重要转变。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2018年1月2日,省委书记车俊明确要求把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作为2018年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了撬动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现在看来,“标准地”改革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领域撬动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标准地”改革中,浙江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要素资源,抓住了国有土地出让这一关键环节,以“最多跑一次”的基本理念,撬动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全流程改革,实现了政府“事后对特定企业提政策性要求”向“事前向市场确立政策性标准”的重要办事环节转变。这一转变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助推了高质量产业发展,更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稳市场、稳预期的制度保障。这些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从根本上优化营商环境,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杭州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沈小勇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杭州城市文化的品牌提升,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城市文化形象再塑造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延续城市文脉中提升城市人文形象。
以创新活力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杭州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创新活力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成为运用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缩影与典范。
以历史文化名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40年历程,激活了杭州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双世遗”。
以生态文明之都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杭州正朝着“颜值高、气质好、国际范”的国际生态文明之都迈进,力争建成更具东方韵味的山水园林城市。
以东方品质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杭州是一座幸福感聚集的城市,截至2017年,已连续十一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全国城市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启示
立足传统,以文兴城,夯实城市文化的根基。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基于城市的旧街、古宅、老树等“历史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子”。杭州始终高度重视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身靓丽名片,重构传统,以文化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坚持把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是立足于重构传统的城市文化视野,推动着古老的人文杭州焕发新的城市活力,推动实现了“古意盎然的传统文化”与“前卫时尚的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有力实现了“创新活力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得益彰。
虚功实做,文化铸魂,构建城市共同体价值。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引领。杭州城市管理者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融入到杭州重大发展战略的全面拓展上,使得城市人文精神真正切入到城市发展脉络中。同样,杭州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也是对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杭铁头”精神价值的实践拓展和城市共同体意识的再强化。
文化惠民,产业引领,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回顾杭州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体现的乃是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历程,杭州正是紧紧抓住了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到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杭州都牢牢把握住文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大力构筑“文化惠民、产业引领”的平台,着力打造特色化城市文化治理模式。
协同推进,资源整合,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杭州城市管理者在改革中认识到,要正确把握党政主导力、企业运作力、社会配置力和文化人主体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力”叠加,保持方向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杭州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政府方、产业方和社会力量方等多层面协同推进,注重多元互补,体现复合治理,实现了多方治理资源的整合和转化,为城市文化发展凝聚了智慧、推动了共识、集聚了力量,有力打响了东方文化特色品牌。
【作者为杭州市委党校教授】
努力促进高质量开放发展
兰建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从G20杭州峰会到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世界不断感受到我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根据中央的安排,我省“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国家是捷克,务实推进中捷合作,是我省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我省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建筑业领域的优势,嫁接悠久的传统文化领域优势,导入新商业模式,把捷克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广阔
区位优势突出。浙江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起点。捷克地处西欧和东欧中心地带,素有“欧洲之心”的美誉。浙江可以将捷克作为我国在欧洲的重要生产活动基地,在深耕捷克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洲市场。
产业优势互补。捷克工业历史悠久,机器设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浙江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品质制造相对缺乏,双方的技术互补可以支撑我省标准化战略。在一些新技术领域我省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要在捷克智慧城市的规划上,率先推进项目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城市业态。
政企合作顺畅。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和捷克政府贸易促进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举办“汇聚捷克”活动,将捷克的优质产品卖向全球。在生产制造领域,万向、正泰、万丰奥特等一批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政企合作样本。
人文交流空间广泛。浙江文化源远流长,与捷克有着广泛的对标空间。在弘扬主流文化上,通过主题电视周、专题拍摄、影视合作等方式深化双边合作,向在捷华人传播中国、浙江的人文历史、民俗风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努力促进高质量开放发展
构建数字经济的“一带一路”模式。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在“城市大脑、企业大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省可通过龙头企业加强中(浙)捷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构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构筑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捷克和中国在人文交流上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育领域,加强浙江教育单位与捷克的深度合作,支持义乌办好中国科技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在文化交流领域,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新文化的交流,并积极通过捷克将其传播到其他国家。
创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模式。近年来以“丝路驿站”为内容,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Port-Park-City)的PPC项目开发模式。利用义新欧班列,整合我省优势制造业元素,嫁接捷克高端经济要素,推动“丝路驿站”从“短期开发”向“合作共建”,从“产能输出”向“共享融合”转变。
加强“一带一路”重大问题研究。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模式,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更多地采用第三方的方式发布各种声音,力争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过程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要主动设计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谋划与研究,为党委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倡议。从产品导向的开放发展走向服务与文化导向的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重大思路调整,我省可以从点上突破,带动线上和面上的推进,引领开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