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紫荆村:苦竹林里育出“小康花”
2020-12-31 08:51

在一场传统手工制笛大赛中,中泰当地30多名制笛匠人决战紫荆村。其中既有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有“90后”的制笛新秀,同场争夺新一届“笛王”称号。记者 李忠 摄

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坐拥6000亩苦竹林,翠如碧海。

从前,村子以卖苦竹为生,还流传着“家有百段料,肚皮能糊饱”的民谚。可惜,一根苦竹只卖一毛钱,村民生活“有点苦”。如今,苦竹变身竹笛产品,村民陆续创办竹笛生产加工企业160多家,全村竹笛产业发展迅猛,仅去年总产值就高达3.4亿元,村民日子成了“还挺甜”。

从一片苦竹林进阶为“中泰竹笛”品牌、再到未来竹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华丽蝶变,紫荆村从苦竹里育出“小康花”,带领村民生活节节升、步步高。

产业强村

白雪虽至但掩不住茂林修竹。

走进董仲彬家中,他正伏在工作台上制作竹笛。他一边打磨半成品,一边拉开了话茬:“我们中泰紫荆苦竹细长圆滑,厚实坚韧,是制作竹笛的上等材料。可惜过去的紫荆村,空有原料、没有技艺。”

转折点在1985年。当时,笛箫制作行业的里程碑式人物周林生来到中泰,在订购竹笛材料的同时,还鼓励大家创业,那也是各村村民第一次了解到“竹子还能这样做”。随后的1987年,中泰正式创办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铜岭桥联营厂,并挑选出18名年轻人前往上海跟随周林生学习竹笛制作工艺。

半年后,学成归来的18名年轻人,成为中泰第一批专业竹笛制作者,也成了联营厂的中流砥柱。董仲彬说,“当时每支竹笛卖8毛钱,两个人一天可以做300支笛子。我们村里有个做笛子的小伙子,借了十万元建造房子,四年后不但还清了钱,还买了摩托车。”

从1毛钱一根的苦竹到8毛钱一支的竹笛,再到盖房买车,制作竹笛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对未来有了盼头。

伴随着竹笛产业在中泰街道的萌发,自主创业风潮也吹进了紫荆村,“有一天,儿子就给我讲,爸,我们自己创业吧。我还犹豫着,他已经拍板了,说一定要试试看。”董仲彬笑道。

1989年,董仲彬的儿子董雪华开办了自家竹笛厂——灵声乐器厂,这也是全村乃至全街道首家民营乐器厂,它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不少联营厂的老员工纷纷离厂单干,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乐器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韵、苏东、敦煌、鸣声、西湖等竹笛产品应时而生,彻底打响了“中泰竹笛”品牌名气。

“我们与大城市的琴行、音乐院校、专业团体建立合作,靠着群众口碑,竹笛越卖越多。而根据档次、品质的不同,我们的竹笛售价在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董仲彬感叹,好品质带来了好口碑,更带来了好生意,竹笛产业已在紫荆村乃至整个街道遍地开花。

眼下,仅紫荆村的竹笛年销售量就在300万支左右,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地。“中泰竹笛”名气响亮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文化塑村

时代发展迅速,酒香也怕巷子深。

数字经济浪潮下,不少传统工厂跟不上发展节奏惨遭淘汰。中泰街道积极转型,抓住互联网机遇,以“三服务”为抓手,打造“2.0版竹笛经济”。比如,街道会不定期邀请各大专家和高校老师对从事竹笛产业的村民开展网络营销课程培训,许多村民更是学以致用,开起了网店。目前,仅紫荆村网上天猫及淘宝店铺就有100余家,去年全年实现网络销售额5000多万元。

电商之路开启,产业链不断加深,使得村民对“中泰竹笛”塑造提出更高要求。和网店一样,村里的年轻人则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积极拓展市场。像90后的庞鹏飞在大学毕业后创立了公司,从事电商教学、竹笛品牌推广、竹笛文化衍生产品等。“中泰竹笛质量虽好,但仍有文化与品牌短板,在这个时代,酒香更要勤吆喝。”庞鹏飞说,他们公司通过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积极销售竹笛课程及竹笛文化衍生产品,目前学员已有1000余人。

追上互联网的浪潮,紫荆村也不忘挥动乡村振兴的“翅膀”。

紫荆村党委书记丁云飞介绍,目前紫荆竹笛文化博物馆已完成地基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00余万元,建筑面积1317平方米,预计明年年底前完工。建成后将为紫荆村竹笛产业提供一个全方位展示平台,包括竹笛技艺制作、民乐文化展示等。

从满山郁郁葱葱的苦竹到全国闻名的竹笛之乡,从蓝图梦想到文化新地标建设,以紫荆村为代表的中泰街道各村,实现了从最初的单一的农业经济向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跨越。村民富了,精神足了,文化美了。坐落于南湖之畔的中泰街道正在实现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道路上奋飞不辍。

我为紫荆村代言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 董仲彬

我是紫荆村第一代竹笛制作者,做笛已有30多年。这些年,我们深耕技术,积极拓展市场,持续做大做强着“中泰竹笛”品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紫荆村就是这样的典范——现在,凭借竹笛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家家户户楼房林立,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韩静娴 王惜今 记者 叶凤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杭州高水平打造“轨道上的城市”
· 广播剧《苗疆的早晨》上线首播
· 以时代楷模的力量鼓舞人心
· 杭州全力推进云城建设
· 凝聚思想共识 激发奋进力量
· 西湖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
· 一张蓝图干到底 阔步迈向大都市
· 全市一盘棋 统筹加快回迁提速
· 体育之“棋”与教育之“旗”
· 杭州将立法保障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
透过镜头看小康
武林高手 湘湖论剑
“冬至日,咱也吃顿饺子”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