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社会宣传
 
从标准堤到“最美跑道”,它是如何成为城市“网红”的?
2020-07-16 08:45

前不久,因新安江水库泄洪,不少高新区(滨江)的居民回忆起1997年的那场洪灾,“多亏了全区人民十年捐款,建设了百年一遇的标准堤塘!”在滨江发布公众号上,网友“陌上花”的留言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在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史上,不仅有轰轰烈烈的兴产故事,也有壮烈的建城篇章,如果没有汛情,人们经常会忘记,被称为“最美跑道”的城市“网红”,其实是一条抗洪潮的标准堤塘。

为什么高新区(滨江)宁愿“欠债”10余年也要建设17.4公里的标准堤?这条大堤又是如何变成“网红”的?

细读这个历史篇章,或许能让你从另一个视角审视高新区(滨江)的发展逻辑。

“欠债”10余年,高标准堤塘怎样建成?

7月9日,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的第二天,汤伟平走上江堤、看向江面,23年前的雨夜一下子回到眼前——

1997年7月9日,钱塘江滨江浦沿段告急。这天下午5时零3分,由于堤塘裂缝,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冲出一长约30米,深达4.5米的缺口,堤内2100米长、200米纵深的区域很快成为一片浊浪涛涛的泽国,洪水迅即淹至平日作为村里公路用的二线堤塘。

这头,2000多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浦沿段奋战,那头,长河段也遭遇了险情。当时,汤伟平还在长河镇机关工作,“约莫是7月11号晚,江边排灌站往东一侧,也在巡堤过程中发现了管涌!”

汤伟平回忆道,“从第一天晚上忙到第二天中午才排除了危险,大伙儿一个个都变成了泡在水里的泥人,手上都是血泡,沙包垒出20多米长!”

在汤伟平的印象里,在标准堤建成前,每年汛期都是镇里的一件大事,“那时,堤坝都是泥沙堆起来的,比现在矮上许多,外堤要是守不住,那被老鼠钻了洞的南沙大堤也完了。”

“7·9”洪灾发生在滨江区委区政府挂牌成立的第二天,据1997年12月14日《杭州日报》的报道,“7·9”洪灾和11号台风的肆虐,给滨江造成了高达1.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我们人还没到位,区级机关干部都还没到位,班子刚刚选举产生,发洪水了,我们这帮人四天三夜没有睡觉,没有换衣服,没有刷牙洗脸,就在堤坝上,在倾盆大雨中,和解放军、老百姓、基层干部一起干!”在《口述高新区(滨江)发展史》一书中,曾任滨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的徐纪林说,“我们吃了这个苦,所以下决心,花了三年时间基本建好了新堤坝。”据他回忆,这条长17.3公里的堤坝原计划建成要花10年到15年,但工程在1998年1月开工,2001年12月就建成了。

建设标准堤是一项投入大、经济效益却很难直观显现的工程,承担这项工程,资金的筹集困难是很大的。除了市里投资部分外,滨江不等不靠、自筹资金,1997年12月中旬,滨江区召开兴修水利动员大会,省农业银行钱江办事处当场将3.18万元送到了滨江人民手中。至此,滨江区全民参与,根治水患,捐资建海塘的活动拉开了帷幕。

而后,滨江区出台了《1998年度滨江区钱塘江标准堤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按照“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方针和“谁受益、谁负担;少受益、少负担;不受益、作贡献”的原则,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新体制。参与抗洪的汤伟平自然也成为筹资建堤的一员,据他回忆,“建标准堤的钱,我每年捐1000元,差不多捐了10年。”

事实上,不只汤伟平一人,当时全区的机关干部、党员和企业都捐了很多年,而这条长堤,也不负众望,成为保卫全区人民安全的生命线。

据滨江区河道江堤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筹资10年建造的堤坝,海塘塘顶高程为9.57米—10.07米,涉及防浪墙顶高程为10.42米—10.87米,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设计,为I等工程。今年新安江水库首次九孔泄洪,让不少居民感到担心,但实际上,自新安江水库泄洪以来,钱塘江(滨江段)的水位一直保持在7.5米以下,可以说,高标准的堤塘建设,也为城市在汛期如常运转,筑牢了安全防线。

而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后看,这条抵御钱塘洪潮的重要生命线,不仅为当时迈出跨江一步的杭州高新区,也为2002年两区合并后,高新区(滨江)的飞跃发展筑牢了扎实的保障线。

不断提升改造,“最美跑道”如何炼成?

如今,钱塘江滨江段标准堤,已经历了近20年的潮起潮落,而这片当年尚是农村格局的土地上,也已经蝶变为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

当年,西兴七甲闸村还是滨江最大的蔬菜基地,浦沿在“7·9”洪灾后最担心的仍是农业生产,而随着杭州高新区在钱江南岸拓展发展空间,这条超17公里的标准堤,已经成为千亿“高科技产业田”的守护者,牢牢守住的正是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发展沃土。

产业兴,城市新,一批又一批人才纷至沓来,这条江堤,也因“产城人”融合的需求而不断演变。

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徐纪林说,“高标准,不是过去单一的防洪堤,而是建成一条滨江人民的安全塘,区内外宾客的观光塘,居民群众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这一建设步伐,在两区合并后迈得更大,2003年至2005年间,高新区(滨江)对沿江景观进行提升改造,位于滨江公园内的钱江龙雕塑就是重要手笔,这座青铜雕塑由韩美林大师设计,于2005年规划制作,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青铜龙雕塑,至今仍是高新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

2008年10月21日,高29.6米、宽48米,总重量达到300余吨的“钱王射潮”青铜巨雕在滨江公园正式揭幕,成为高新区(滨江)实施的沿江生态带二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新区(滨江)提升整体环境、挖掘文化碎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自2008“奥运年”起,高新区(滨江)沿江的公园绿地、环境生态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钱塘江畔召开,作为向世界展示杭州形象的重要窗口,高新区(滨江)将闻涛路和江堤之间的普通绿化带改造成了彩色跑道,并种上了紫薇和樱花,从那以后,在13公里长的沿江堤塘上,高新区(滨江)有了一条享誉全国的“最美跑道”,也成了城市“网红”。

从滨江公园、射潮广场到一桥公园和六和公园,“最美跑道”串联了沿途的自然美景、文化景观,虚虚实实间,尽显滨江的自然和人文风骨。

春看樱花,夏赏紫薇,秋赏银杏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最有代表性的风景,也缤纷了钱江南岸。2018年起,浦炬街到东信大道的沿江提升改造启动,目前,休闲公园、驿站和彩色跑道已进入收尾阶段,高新区(滨江)沿江一线的“最美跑道”将把17.4公里的标准堤装扮成一条沿江慢生活休闲观光带。

现在,标准堤已经成为全民共享的空间,书写着高新区(滨江)的奋斗者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故事。它与城亲近,江边的慢生活与城中的快节奏近在咫尺;它与江亲近,钱塘江的水体和滨江内的河湖水体,通过四个排灌站两进两出,形成满城活水,滋养这片创新创业沃土。

未来,杭州高新区将有一个怎样的城市面貌?

在《杭州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20-2035)》中曾有所阐释——“要坚持国际标准、绿色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安居、宜居水平,建设国际魅力的科技新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孟娇 通讯员 肖鳕桐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 宋桔丽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上城 在高质量打造“重要窗口”中走在前作示范
·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原创动漫作品大赛启动
· 速度+温度 灾后自救更有力度
· 水利工程+城市大脑 杭州防汛亮“肌肉”展“智慧”
· 江干全力构建更多量身定制的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
· 做强做优城市大脑 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
· 首届“青春协和——业委会里的后浪”主题论坛举行
· 洪水退去 钱江沿线全力推进减灾救灾
· “城市大脑”破解浙一浙二街区停车难
· 杭州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调整至Ⅲ级
老街新建“防洪墙”
书香伴暑假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新馆开馆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