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为杭州新时代发展筑基塑魂 杭州,美丽中国的魅力样本;杭州,文明中国的幸福范例。 近些年来,在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进程中,杭州进一步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颜值、涵养城市气质,加快塑造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文明,杭州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2018年,杭州又在全国28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测评中名列第二,文明已经成为杭州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窗口的根和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获此殊荣以来,杭州倍加珍惜、砥砺前行, 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公共文明理念和市民文明行为浸润整座城市,不断涵养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底蕴气质,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幸福,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为此,杭州日报策划“提升城市颜值 涵养城市气质——杭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报道”,聚焦杭州十城区的文明创建现场,展现各区围绕创建主题与目标,在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文明风采。 赋予城市温度,着力打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样本 用主流价值凝聚精神力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活动,形成“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等12个月份主题词,利用市民大学堂、杭州数字阅读平台、“市民悦学体验点”、“学习地标”等教育阵地和平台,举办“乐学悦享 名城书香”主题杭州学习节,组织杭州诗歌大会、“1+5推选活动”、“三分钟理论快讲”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广泛凝聚杭州新时代发展精神力量。 用优秀文化强化价值自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举,依托全市目前已建成的180家社区文化家园、100余个城市文化公园、1055个农村文化礼堂、56家企业文化俱乐部和106家杭州市“第二课堂”等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编写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精心打造《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讲好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把优秀文化基因根植于社会沃土、市民头脑。 用“最美”人物引领时代风尚。杭州是“最美现象”发源地,通过基层评“好人”、条上推“最美”、综合树“模范”等举措,连续13年挖掘“最美”现象,评选道德模范,倡树“最美”精神,形成“最美”品牌,打造“道德高地”。选树“最美妈妈”吴菊萍等2.1万多名可亲可敬可学的“最美人物”,率先开展“邻居节”“好家风”“好婆媳”等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争做“最美”杭州人、争当“最美”主人翁的浓厚氛围,争做“最美”杭州人已经从“盆景”转变为“风景”、“风尚”。 激发创建活力,着力蓄送文明城市的源头活水 强基层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9个,全国文明村镇24个,杭州第二中学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鲁立清家庭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家庭。开展文明创建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主题实践活动,将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衡量全市1000余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创建水平的重要标准。 树工作品牌。突出群众性、实践性、长效性,创建接地气、有人气的活动载体,扩大文明创建活动参与面,将文明城市创建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踊跃参与文明劝导、平安创建等活动。连续13年组织开展“公民爱心日”活动;连续15年组织邻居节,开展评选好邻居、敲门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162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武林大妈”等79万“红袖章”当好平安巡防员、文明劝导员、矛盾调解员。设置122个志愿服务“微笑亭”,目前已累计服务40余万小时。今年3月30日,开通全国首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有机串联起西湖边1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线开通首日,相关场馆参观人数已累计30351人次。 促城乡联动。开展“双千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组织1000余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全市1000余个村“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制定《小城镇文明行动分批达标实施计划》,推动文明创建从偏重市区向统筹城乡转变。深化“乡风评议”活动,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从中心城区、郊区,延伸到农村基层,扩大到全市范围。 提升城市颜值,着力呈现人间天堂的独特韵味 践行“两山”理论,呈现生态之美。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和生态文明之都的要求,坚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废、治堵等攻坚战,深入推进西湖、运河等综保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城区污水“零直排”、县(市)全域可游泳,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呈现生活之美。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实施完成市政交通、城市门户、街容美化等6大类605个城市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特别是抓好城市公厕、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公交站点、城中村等区域的改造,借势解决了馒头山区块等一大批“老大难”问题,让人民群众从峰会、亚运等重大赛会筹备和文明创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创新驱动发展,呈现生产之美。持续壮大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全域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增长中高速、质效中高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为深化文明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00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 聚焦常态长效,着力答好为民惠民的文明考卷 凸显“智慧”特色。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建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健全“城市大脑”,集中治理城市拥堵,使杭州城市拥堵指数在全国50座大中城市中,由2015年全国第2位下降到2018年的第48位。集中治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采取约谈相关企业、规范化管理积分、APP文明宣传等措施,成效明显。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小区停车、社区管理、日常出行等一批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重难点领域,集中发力,组织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等活动。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分类小区3413个。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行“孝心车位”,以奖励停车礼让、共享周边车位、错时高峰停车等措施,努力克服小区车位紧张等困难,为回家看望老人的市民就近提供小区停车位,并在一定时间内免收停车费。目前全市共有“孝心车位”2000余个。 完善制度设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各级领导班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齐上一线,凝聚各方力量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环境治理、新闻宣传等各项任务。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构建《今日关注》等舆论监督平台,在良性互动中推动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坚持项目化、责任制抓落实,全面开展“大比武、大监督、大考核”活动,以实干至上、行动至上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严实作风推动每项工作落地见效。 创新方法手段。用好法治的手段,率先建立公共文明素质评价体系,出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斑马线礼让行人、禁燃烟花爆竹等“文明新风尚”写入法规,以制度刚性约束市民行为。用好技术的手段,发挥信息经济发达的优势,办好“杭州网络文化节”,建好网络辟谣、政务发布等平台,打造“网上正能量杭州样板”。运用文艺的手段,把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G2O峰会、杭州亚运、西湖山水等元素融入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以丰满、亲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人、感染人,更有效地引导思想、规范行为。 城市颜值是靓丽风景,城市气质是鲜明标识,城市文明是重要根基,文明的创建永无止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杭州将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创建,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好气质、高颜值、国际范,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杭州日报记者 夏琳 陈友望 孙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