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学·行·评·引 让新时代新文明润泽城乡 综述 临安是杭州西部新城区,县治史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奠基人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钱其琛、钱伟长、钱复等知名钱氏后裔曾来临“寻根问祖”,532字的《钱氏家训》从个人篇 、家庭篇 、社会篇和国家篇四个篇章娓娓道来、传承千年。钱王文化、天目山文化和浙西民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境内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杭电信息工程学院、杭州医学院等高校,在临高校师生达5万人。 基于对临安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极传承,更因为临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追求,2012年临安创新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率先打造农村精神文化“地标”。2013年,全省首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在临安召开,临安经验向全省推广。如今,文化礼堂已经从“临安实验”变成“全省实践”,从“临安盆景”变成“全省风景”,从“精神振奋”变成“乡村振兴”,成为乡风文明的“传习所”、治理有效的“助推器”,产业兴旺的“加油站”。 如何真正让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2014年,临安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再探新路,立足于优秀道德传承,着眼于千家万户普通百姓,创新开展“好家风”建设,用好家风“老家底”,育好家庭“小细胞”,优化“人文好环境”,让“好家风”润泽临安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临安欣喜地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要求和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一脉相承,两者可资源共享、统筹实施。基于这样的认识,临安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为目标,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架构了“学”“行”“评”“引”文明实践初步体系,积极探索临安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共建模式。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从文化礼堂建设到“好家风”建设,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一步都是新的探索。“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临安将紧扣时代脉搏,心系民生冷暖,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为把杭州打造成一座有温度的“善城”,作出临安应有的贡献。 打造精神文化地标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2年,临安区率先在浙江省创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农村精神文化地标。截至目前,临安已经建成217座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管理模式日趋成熟,今年年底临安将实现5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关系到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实现,其内涵要求和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可谓一脉相承,两者可资源共享、统筹实施。于是临安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积极架构“学”“行”“评”“引”文明实践初步体系,探索临安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共建模式。 礼堂领学,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针对实际,临安着力做好三项工作:注重“三结合”,结合“礼堂主题日”,结合“党员主题日”,结合传统节日。注重“三服务”,整合资源,推出文化、服务、培训“三进礼堂”你点我送活动。注重“三组合”,各镇街聘请新乡贤、“五老”人员、回乡创业青年组建“文明新风”宣讲队,寓教于乐,弘扬新风。 礼堂促行,让文明新风融入生产生活。临安针对志愿服务普遍存在“城区强、农村弱”的现状,在全区文化礼堂建立“好家风”乡村志愿服务站。截至目前,全区270个行政村已建立“好家风”乡村志愿服务队987支、队员3万余人。同时,创新推出“七彩”志愿服务队,红色“文明出行”劝导队,蓝色“和事佬”纠纷调解队,橙色“爱吾老”帮扶队,绿色环保志愿服务队,粉色“妇女帮帮团”,黄色振兴乡村志愿服务队,紫色文化小分队等。 礼堂选评,让“最美”现象成为共同追求。临安重点在“互学互比、互赶互超、共同提高”上下工夫。一是评选“身边好人”,选树身边榜样。二是评议身边陋习,促进乡风文明。三是评定文明积分,培育时代新人。 礼堂引智,让乡村文明拥有强大助力。以文化礼堂为平台,通过文明共建、校地合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好外力、请好“外援”、提供支持,重点在高校引智、部门引才,以及企业引资三个方面。 农村文化礼堂让临安尝到了“见乡见亲见文明”的甜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让大家看到了“见心见行见未来”的美好前景。今后,临安将立足文化礼堂的厚实基础,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传承优秀文化、留存乡愁记忆,感悟榜样力量、接受道德洗礼,学习致富本领、追寻振兴梦想的道德家园和精神家园。 竹林之家:有了文化的滋养 一切都那么美好 锦北街道竹林社区有临安区最大拆迁区块,辖区范围广,人口多,城改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村民到居民,从农家小院到高层住宅,从走街串巷到车来车往。竹林社区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从文化搭台、居民唱戏和品牌孵化三个方面,精心打造社区文化家园,让新老竹林人融入竹林之家。 文化搭台。家园文化的打造,首要是依托社区及所在小区春天华府,利用苕溪北街景观。走入社区,文化家园标识十分醒目:青少年俱乐部、漂流书吧、书画室、多功能室、志愿者服务站、微型消防站、统战之家、侨之家,一应俱全。同时,就势造景,以墙绘形式,将书画室窗户绘制成屋舍,墙面绘上竹林,有“竹林之家”寓意,与竹林社区之名相呼应。这里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春天华府小区得天独厚的资源。该小区拥有一大广场、三大会所、十大场馆,有图书馆、儿童馆、游泳馆、舞蹈馆、瑜伽馆、羽毛球馆等,为使文化氛围更浓厚,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道、“五乐”廊等,对每幢楼道注入文化元素。 居民唱戏。社区通过前期网格走访,挖掘能人巧匠,组建红歌队、太极拳队、排舞队等多支文化团队,目前各支队伍都在正常有序开展活动。文化家园还有一个“临里红管家”,发挥部门结对共建作用,以小区为单位,围绕共建共享和美小区目标,从优化小区环境、增进邻里关系入手,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成绩”的“三亮”活动,发挥小区党员的联动作用,让“小区党员回家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到家园建设中。 品牌孵化。竹林社区有临里红管家、统战之家的优势资源,有无障碍社区创建基础,有“孝心车位” 试点推进。社区与锦北成校合作,致力于推进“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把社区文化家园“种”文化、政府“送”文化与居民“享”文化有效结合。社区配备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特长、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热心社区文化建设的专职管理员,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表,落实日常活动和工作。同时,建立起志愿者、老师、社工网络体系,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实现活动有组织、展陈有更新、工作有记录、场地有管理。 有了文化的滋养,这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感动。家住竹林,工作在竹林,生活在竹林,每天都能听到城市建设的声音,一切都在美好的孕育中。 王丰华:用真情诠释初心 用生命践行诺言 有这样一位农村能人,他在事业小有成就、家庭红红火火的时候,毅然投身村级事务,一心改变村庄面貌;有这样一位村主任,他五年多来不拿一分报酬,把全部工资用于服务村民,还自掏腰包给村里造桥修馆。他,就是新时代临安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杭州市“双百”优秀乡村干部、杭州市劳动模范,区人大代表、湍口镇迎丰村村委会原主任——王丰华,他用信念、用真情、用生命兑现了“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的诺言。 整理王丰华遗物的时候,镇干部发现了一叠笔记本,一共21本。每一本笔记本的封面或扉页上,都用正楷小字写下一行字:“只饮迎丰一湾水,止用迎丰一张纸”。翻开笔记本,里面除日常工作日程、工作思考、学习心得外,还详细记录着村民们的心愿。 唐正义,文化礼堂要弄好;方荣莲,家里住得高,要解决自来水出水特别小的问题;万晓勇,门口装一道减速带……这一个个心愿,他都一个不落地认真记下,还在已经完成的心愿后面,认真地打上了勾。 从2013年12月13日参加村主任竞选那天起,到身患绝症陷入半昏迷状态再也无法提笔为止,5年来,他用心记录了21本近100万字的“村长笔记”,那里面记录了260个村民心愿,也记录了王丰华为村民“圆梦”的历程。 村民们的心愿,一个个实现了:三轮车都难走的小路,变成了4米宽的双车道;破败的旧祠堂,修缮成了大气美观的文化礼堂;垃圾房全部清除,实现了垃圾直运;快倒塌的知青点被改造成了养老驿站,里面开设了老人食堂…… 如今的迎丰村,成功创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杭州市文明村。清澈的昌南溪穿村而过,百米文化长廊依山傍水,一幢幢白墙黛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古朴儒雅。环境变美了,村民们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村民们享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 2018年7月,因疼痛瘫倒在工作现场后,王丰华入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2019年6月6日,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的王丰华,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迎丰村,离开了他视为亲人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他奋斗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村委会主任工作岗位。出殡那天,村民、镇村干部和亲朋好友近千人挤满了他家的院子和周边的道路,流着泪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在王丰华的笔记本中,他认认真真地摘抄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谁?依靠谁?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初心和使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丝不苟的奉献与担当。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基层党员干部,王丰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情怀,践行了基层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