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全域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 综述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余杭正式进入“双世遗”时代。作为“中华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文明始终厚植于余杭的历史长河之中,一脉相承而生生不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余杭秉承着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在新时代的今天,漫步余杭的大街小巷,和谐文明之风,显得温情脉脉,润物无声。 以“最美余杭人”系列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为载体,余杭大地涌现出了一批美丽又文明的余杭人。如49年始终奔走在为村民问医送药第一线的“浙江好人”杨永根,还有无怨无悔照料老人的杭州市第十四届道德模范陶长夫。今年,余杭区共评选出120名“美丽余杭人”,6人获评“杭州好人”,杨永根获评“浙江好人”。 以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工作为着力点,用积分“量化”市民的文明行为,为新老余杭人创新打造了一间储存文明的“银行”。今年,余杭区对工作制度、兑换细则再明确、再深化。5500余场相关活动,超80万人次参与,进一步激励市民参与到文明养成的行动中来,增强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该项工作也入选了“2018年度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在余杭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余’您话文明”访谈活动先后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将道德力量和文明风尚传递到基层群众身边,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余杭区创新打造“垃圾分类最强王者”移动端知识竞赛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这些都是余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创新、勇创一流的缩影。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文明行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最美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团队)”评选等十大主题活动,将垃圾分类串成全链“新时尚”。聚焦家风家训,开展“弘扬余杭好家风,共创全域新发展”主题系列活动,评选出了一批“最美家庭”,创建一批“好家风”示范点,夯实了城市的道德之基。 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区启动“微好人馆”、“文明余杭”华数网络平台、梦想E站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等20个重点特色阵地建设及23个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阵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公共阅读空间等文化载体遍地开花,成为一座座“文明灯塔”,照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目前,余杭区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6个,其中,五星级文化礼堂7个、市级四星级文化礼堂18个;社区文化家园98个,其中,33家社区文化家园获评杭州市高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数量全市第一;企业文化俱乐部52个、城市阅读空间80个。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美丽。余杭文明创建的步伐从未停歇、创新的探索从未止步。如今,余杭争创“全域文明”,正踏上打造“文化文明”桥头堡的征程,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为余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文化支撑。 新举措新行动 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 余杭区多措并举,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推进余杭市民文明积分工作。去年,余杭在全市率先推行“文明积分制”,采用“文明+互联网”的一站式管理运营模式,以一张专属电子“文明积分卡”来记录积分储蓄情况。今年,余杭在“市民文明积分”推行中,将顶层设计走在前面,在《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出台《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余杭区市民文明积分兑换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市民文明积分平台使用和扩大市民文明积分在社会公共资源、民生保障、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在市民积分平台上,按月度、季度、年度文明积分排名情况,分别授予排名靠前的市民“文明之星”等称号并列入红榜,将常见不文明行为纳入红榜和黑榜,并在“我家余杭”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公示,以激励市民参与到文明养成的行动中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深化开展“余杭好家风”培育。广泛开展“弘扬余杭好家风,共创全域新发展”主题活动,重点围绕“余杭好地方·我的幸福家”家风家训主题评选,以培育“最美家庭”为载体,评选出余杭区“最美家庭”100户、最感人家庭故事100例、优秀家训家规100例,并选出十佳“最美家庭”。在深化建设西溪湿地洪氏宗祠、章太炎故居等家风家训传承基地基础上,以余杭街道仙宅村、仁和街道花园村、塘栖镇丁河村、瓶窑盛氏家风馆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好家风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推广余杭优秀家风文化。 深化开展垃圾分类文明行动。以“关注垃圾减量、学好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处理”为抓手,通过广泛教育引导、文明行动实践、志愿服务推进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文明行动十大主题活动,推动形成“周周有宣传,月月有评选,季季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900余场,参与人次超20万人次。原创“垃圾分类最强王者”移动端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累计答题超5万次。积极开展“文明餐桌助力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以“光盘行动”为重点,把注重垃圾源头减量变成广大市民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精品文明文化阵地建设常态化推进 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就是居民最好的“精神家园”。在社区文化家园建设打造过程中,余杭区出台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专项管理办法,加强社区、企业文化阵地的建管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98家社区文化家园、52家企业文化俱乐部,其中33家社区文化家园获评市高星级社区文化家园,数量全市第一。 强化常态化项目管理。从2018年起,余杭区将社区文化家园等阵地建设工作,列入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实地督查。每年3月前确定当年建设项目清单,列出每月建设进度,每年10月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区文明办每半个月跟进、通报一次工作进度,将建设任务纳入全区大党建和综合考评。2019年,还先后召开专项阵地建设推进会2次,规划设计评审会1次,专题业务培训3次,组织赴6个市级示范项目实地学习等。 开展常态化等级评定。按照《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开展等级评定复评工作。明确评定对象,对当年新建设完成的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进行等级评定,对往年建成并已评定等级的进行复评。明确评定等级,设定区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与市星级评定衔接,推荐区级优秀等级参与市级星级评定。明确评定办法,通过社企自评申报、镇街验收推荐、区级核定检查等工作,开展等级评定工作。 落实常态化奖补政策。坚持常态化奖补,每年评定复评,每年予以奖补。确定补助标准,对成功评定和通过复评的区级优秀、良好社区文化家园,落实奖补政策。坚持“三不奖”,即在社区文化家园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题不突出的不奖补、获评良好等级以下的不奖补、阵地特色不鲜明的不奖补。 加强常态化品牌培育。对照省、市关于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的部署要求,在全市率先制定《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管理考核标准(试行)》《余杭区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管理考核标准(试行)》,对设施、内容、队伍、活动、品牌打造、特色亮点等每一项具体要求予以赋分。坚持示范带动,树立精品意识,在每年的建设项目中,明确一批区级精品社区文化家园储备项目。坚持“一社一品”,鼓励各社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核心主题,打造特色品牌。 “六步闭环”落细落小落实 提升文明程度 以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为龙头抓手,余杭区逐步健全“六步闭环”工作机制(即部署、培训、督查、抄告、整改、迎检),全力以赴落实测评迎检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把文明创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推动整体文明程度提升。 周密部署,细致培训。在坚持和深化“第一时间部署动员、成立区级专项指挥部、制定个性化迎检方案”等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部署、培训”环节。针对国测、省测、市测等每次测评的不同要求,落实个性化的职责分工,每个点位、每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针对指数测评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减少信息传达环节,提升信息传达准确度;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对镇街、部门具体线上工作人员、每个点位具体责任人的培训力度。在培训环节,理清测评主体、测评标准,深入细致解读每条测评标准的具体要求,全面部署“条块结合”的工作职责,确保各层级各条线工作人点位清、标准清、责任清。 全面督导,严格抄告。建立“区文明办工作力量为主、镇街部门工作力量参与、文明督导员配合”的测评迎检督导队伍,区文明办总动员,对全区所有迎检点位,开展第一轮督导,确保每个点位督导到位。强化部门工作职责和镇街“属地责任”,组织镇街、部门工作组,对所属点位开展第二轮督导,确保每个点位走到位、做到位。健全抄告制度,每次督导以后,形成抄告单,下发至点位责任单位。 及时整改,积极迎检。问题整改到位,各点位围绕测评要求,准确、及时做好问题整改工作,并按照要求反馈,整改反馈情况纳入考评。面上工作到位,各镇街、部门,结合存在问题,围绕测评标准,全面对照,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全面做好整体迎检工作。工作力量到位,全区文明创建战线提前统筹安排好工作,确保迎检期间的工作精力和工作力量在线。 通过“六步闭环”工作机制每个环节的落实,迎检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因而近年来,余杭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逐步提升。 (杭州日报通讯员 李勇平) |